【緩和醫療的故事】想在家裡往生後記

周希諴 |2010.08.05
1904觀看次
字級

陪伴近五千人往生,有感求善終真不容易。有些子女連父母親臨終前數天,神智還清醒時,都不願意讓他們回家探視,甚至在父母親難得回光返照,精神變得很好,主動明確提出,想回家看一下的要求時,也都會用「不捨」父母親勞累,當成拒絕父母親要求的理由。

根據心理學的投射反應,應該是這些子女「擔心」自己無法承受,這個行動背後會產生的連帶問題,例如,疼痛或不舒服的症狀,或在中途往生。

子女往往以為,自己的決定是最周全的,諸不知不管是在中途往生,或是在家裡往生,都是為了完成病人的心願,讓病人能放心、不再帶有遺憾的走,這才是全人照護的精髓呀。

不過說真的,假如子女們都在上班,真的很難完成這麼勞心勞力的任務。除非,真的有一定的理由或信念支撐,才能決心要幫父母親完成,回家壽終正寢的善終心願。但這些子女為何都不想想小時候,父母親也須一邊討生活,一邊勞心勞力的把子女拉拔大呢?

也許有些子女害怕父母親萬一回家探視後,就不願意再回醫院時,家人會不知所措。也有可能是不願意,或不想抽出時間,為父母親學習如何在家,與醫護人員配合控制症狀。

如能像阿民伯的家人,同樣的對於臨終前的出血,或其他一些臨終症狀,願意跟醫護人員一起協助病人,就可以把不舒服的臨終症狀降到最低甚至沒有,進而達到善終的目的。

看來問題只是子女們,有沒有激發出足夠的勇氣,願意承擔起來做。那對於生病的老人家,到底該如何才能求得善終呢?

預先立下有力的遺囑,並找到能夠執行意願的代理人,確保自己能被善終,也許對於現代社會的子女價值觀,真的有其必要,但預立遺囑、預立醫囑、或預立代理人等法律文件,其實都只是防小人而已。

根本之道,還是必須持續的推廣生死教育,例如教育做子女的人,不要只有口會愛父母、更不要只有用嘴巴說:捨不得父母回家太勞累。而要讓他們願意為在家照顧父母親多付一些勞累,就像父母親在子女年幼時,為他們做牛做馬都甘願的付出一樣。

對於那些真的不懂照護技巧,因害怕而不願讓父母親在家壽終正寢的子女,只要願意在專業團隊的協助下,學習一些基本的各種臨終照護技巧與知識,一定能勝任的。(完)

(作者為中山醫院緩和病房主任 周希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