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屋 終其一生的尋覓 (上)

文/游惠英 繪圖/張韻明 |2010.08.03
947觀看次
字級


你心目中理想的「家」是什麼樣子?

望向城市裡一幢幢參差排列的房屋,社區國宅、別墅大廈,每扇窗戶裡都隱含著一個家庭或是單身者的故事,不論快樂希冀、悲傷憂愁。對於「家」的詮釋,無非是要在世界上找到一個適合並讓自己得以安身立命的歸屬,當身體覓得一處棲息之地,靈魂於是有了寄託。

向陽在《我們其實不需要住所》曾說:「住所難捨。我們已經安住,卻不自在,因為我們跨不出被符碼界定的住所。」《般若經》云:「菩薩於法,應無所住」,住無所住,則無界定,無局限,天地自寬,心境自在。不住所以長住,空所以有,捨所以得。這又是另一層更高的境界了。以天地為家,其實我們的皮囊需要幾塊石頭疊成庇所,一個遮風避寒阻熱的殼。或許住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麼去生活。

沙特亦在《房間》裡提到,皮厄爾總是在房間裡兜圈子,而皮厄爾的妻子愛芙則是清楚知道自己除了那個房間以外無法生活,她愛那個房間,雖然客廳像牙科候診室,冰冷沒有生氣,只能試著去忍耐。看著周圍一切,她覺得沒有人需要她,一些遙遠的過往突然襲擊回憶,她感到茫然。房間裡已經沒有一件是屬於她的東西了,全部都是她丈夫皮厄爾的。而現在,連皮厄爾也不需要她了,在這裡,她的存在變成多餘。

再看西西的《感冒》:「房子裡的桌子、椅子、衣櫥、地板、天花板,都是屬於我丈夫的……我是空無一物的……」這裡不是她的家。如果生活在此地的權利突然被終止,不得已被迫離開,那麼哪裡才是歸屬?

←弦在《深淵》寫著:「……你從屋子裡走出來,又走進去,搓著手……/你不是什麼。/這層層疊疊圍你自轉的黑夜都有你一份,……這是深淵,在枕褥之間,輓聯般蒼白。」而我們著實是要為生存而生存的,儘管背負著的是一輩子的貸款深淵。因為成長,你總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為開支與家計辛苦攢錢,為了家。

奈波爾的《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就敘說他終其一生的願望 ——擁有一棟自己的房子。對多數上班族而言,在台北買一棟房子是窮其一生也還不完貸款的,最後只能以租賃的方式,蝸牛似有實無的殼,暫時有個安頓的所在。如此簡單的願望,達成竟如此艱難。畢斯華斯先生雖是入贅圖西家族,但自立門戶一直是他的希望,所以初期住在圖西家,他都認為那只是暫時,真正的生活不是在那裡。在一個沒有歸屬、沒有親情、沒有自我的地方,任誰都會想要逃離。

而到底,人生就是這樣了嗎?畢斯華斯先生手中拿著哲學書籍,心裡卻得不到一點安慰。他忙著看顧圖西家族的商店,每隔一、二天就會想要丟開工作拋掉一切,遠走高飛。他從不翻修所謂的「暫時居所」,直到某天驚覺屋子裡隨處可見他住過的蹤跡。

圖西家族的哈努曼大宅自成一個封閉的世界,門外的一切皆無干也不重要。Mr. B著實需要避風港依靠,但宅裡的人總是冷漠以對,讓他覺得被排拒在外。只要踏出家門,就有一種掉入虛空的恐懼困擾著他。

夜幕低垂,我佇立在商店旁,不知道前面的路通往哪裡,一輛輛巴士靠站又駛離。每個人對「家」的定義都不同。潛意識與現實裡認同的「家」也常常改變。對Mr. B的妻子夏瑪而言,圖西家的大宅才是她認同真正的「家」,其他都只是暫時歇腳的地方 ;而對Mr. B來說卻是相反,大宅永遠不會是他的家,他必須出去自立門戶。Mr. B想了很多關於房子的事,材料、牆壁、階梯、迴廊、門窗、玻璃……,房間還有牆面的顏色等等。Mr. B後來被調到綠谷工作,改住宿舍。為了實現未完成的理想,他花了一個月薪水買了一棟玩具屋給女兒作為耶誕禮物。他經常騎車回大宅看妻子和女兒,去了又想馬上離開,再不然就是改變主意到了大宅門口又騎回綠谷。一個人待在宿舍的夜晚,他常常鎖在房裡自言自語或製造聲響卻得不到回應,所有聲音好像都飄飛天際。只要一靜下來,就有股陌生感向他接近。大宅每天都在改變,他在遠處看著。

還要再等下去嗎?現在不蓋房子還要拖到何時?孩子們會一直待在大宅,只有Mr. B獨自一個住在宿舍,分隔兩地的生活,這算哪門子的家庭?但是蓋房子的錢要從哪來 ?眼前真的是一片黑暗。Mr. B只好降低原本美好的理想,樓高、窗框、天花板、門把、階梯樣式、裝潢,以便購買成本較低的板材來蓋房子。屋頂的漏洞就用不用錢的柏油填補,因為這樣,所以常常可見垂掛屋沿的黑色小蛇。他的心情紊亂,牆上寫滿了心話語以激勵自己。生命無法重來,Mr. B住在劣質的新屋裡感到疲憊,待得久了就不想離開。他感到害怕,尤其大雨來臨,打在屋頂上發出的聲響。暴風雨在尚未完工的新屋裡肆虐,把窗戶和房門都吹飛了。

Mr. B被接回大宅,牢固的牆讓他感到心安。過沒多久,未完工的新屋被縱火,這反而使他的憂懼也一併給燒光,緊張時的咬指甲習慣也沒了。他從來沒想到一間房子帶給他的後果會是疲憊。時間在大宅裡無聲流逝,再回望,只剩下模糊記憶。(待續)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