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大師的經世理念

 |2006.01.14
939觀看次
字級

 前言︰

在晚清民初,西學挾著強大的軍事力量湧入中國,在一片科學精神、革命思潮的衝擊下,社會人士對佛教豐腴的寺產、顢頇的僧人提出質疑甚而討伐,鼓吹寺廟充公建立學堂、視虔誠禮佛為愚昧迷信,然而面對如此的誤解和羞辱,佛教界中有的人但求自保,也有的雖有心卻無才,從叢林到個人在應對上都顯得萬分無力。

身處這樣的時空背景下,遊學法海、融貫諸宗又引西學之長、具革命熱情的太虛大師,企圖改革教界內部舊習,重塑佛門形象的付出。他看出佛教要有發展就必須革新,而革新必須從「僧教育」和「法入世」兩方面著手,提出教理、教制、教產的革命,確立其人生佛教(人間佛教、人間淨土)的實現。

新佛教化善人世

所謂「新佛教運動」的「新」,是適應現代思想文化所成的新佛教。太虛大師說:「佛陀憫之,為說諸法本來如是之真相,以顯緣生性空,因果不紊,使聞者生解,因解起行,遠離顛倒,妙契真理,方為究竟。要讓大家知道世間萬有本無自性,皆由因緣聚合而有成住壞空之相,既知萬法如幻,則何取何著!由是煩惱銷落,諸苦不生,證得寂滅解脫,所謂以清淨因,獲清淨果」。

人天乘在太虛大師心中具有出世階梯、化他方便的優勢,契時應機也在現世人間,既然因能感果,果隨因轉,人只要能自我改善、追求進步,就能直接由人天乘達到大乘境界。由此推之,他必須改革僧人「消極自了」的心態,轉為積極救世、饒益眾生的菩薩行者,要先入世後出世,這樣的佛教才能起「化善人世實際生活」、「解救現時人世困難」作用。

林明昌在「經世佛教-太虛大師的新佛教運動」一文,說明太虛大師的新佛教運動就是人間佛教的推動,而人間佛教更是佛教經世濟民的藍圖和實踐。太虛大師為人間佛教提倡者似已取得共識,但另有推崇印順法師為人間佛教提出者的說法,作者以「讓文字說話」方式確立太虛大師為人間佛教提倡者的地位,並引領讀者略窺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的內涵要點。

以人為基始的佛教

從時間上來說,西元一九三三年初,太虛大師便已發表《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而印順法師曾說過其出家後的最初十年(一九三○-一九三九年)是學習期,次十二年思想勃發,講說與寫作豐富,他遲至一九三七年才親聆太虛大師講授,而提出人間佛教的時間則大約在一九三八年左右。

由林明昌的析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太虛大師的架構不僅早已提出,並析理擷取其他領域之長,要將佛教脫落神鬼迷信回到現實人間,更要依人乘正法進趣大乘行,其「人間佛教」的理、行面更臻完善。

然而,對於印順法師為提出者一說,仍要加以重視。太虛大師的關注點在「人生」二字,使用人生佛教的頻率極高,使我們不禁產生如印順法師所說「大師以為:人間佛教不如人生佛教的意義好」的錯覺。

不論是「人生佛教」抑或「人間佛教」,都特重「人生」,它的對象是以「人」為基始,外擴至一切眾生。太虛大師曾用「仁」和「忍」兩字來說明世間人的特質,仁表彰了人之異於禽獸的性德,忍說明了身處此娑婆世界的人不知苦、不覺苦、不厭苦,作為一位菩薩行者因為不忍眾生執迷不悟,而留在世間方便教化、堪忍苦厄,使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因此,太虛大師講「在人言人」,其所指的人是迥異於儒家狹義的人。順著此一思路,作者總結四點看法,並隱示了太虛大師希望避免人間佛教可能陷入的兩種情境:狹隘的人本觀念及佛教的世俗化。

視三佛主義為階段目標

佛教的人間性格,並非僅《增一阿含經》一句「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為立論依據,在原始佛教或大乘佛教的經典中也多有言及,它是依法而行、不變隨緣的,既是追求是究竟解脫之道,又豈能安於現世和天上的享樂?

它要做的事業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薩行;人有群性,不能獨外於其他人和有情眾生,所以得從所居的世間、自我開始,導以佛法讓全人類進步、世界祥和。也唯有如此,佛法才不會侷限於人類、被棄於人間,才能讓大家明白人乘法的修行本即是是佛教範圍內應做之事,是修證佛乘必須的資糧。

太虛大師的理想應是在人生佛教的理論基礎上,去建設並實踐人間佛教,期以實現人間淨土。他的新佛教運動是以中國漢族的佛教本位為體、適應時代需要為用,他說︰「以佛教為中心的觀念,去觀察現代一切新的經濟……等諸文化,無一不可為佛法所批評的對象或發揚的工具。……在這把握佛教中心思想,去適應時機,融攝文化和適應新時代新潮流去發揚宏通佛法」。

佛教界既然身負如此的重責大任,不先自我改革無以為業,因此他「志在整興佛教僧會,行在瑜伽菩薩戒本」,積極從事以教制革命為根本(僧教育為思想核心)的三大革命,提出佛僧、佛化、佛國三佛主義為階段目標。他以為僧格養成、教團如法適足以有能力住持佛教,扭曲、誤解的迷信才會從佛教剷除(教理革命),寺產歸十方僧眾共有,才能供養有德長老、培養青年僧(教產革命),他的新佛教運動的確是宏觀、卓越的。

經世致用新佛教革命

對於此篇論文,個人自揣作者為文的用意,提出二點淺見︰

一是針對主標題︰「經世佛教」,若是從佛教為經世濟民的良方作為思考主軸,那麼將人乘法施行至現在人世間的生活範圍裡,原為佛教範圍內之事;經世濟民的想法也並非在清末民初才出現,甚至即使在寺院念佛、山林參禪的菩薩僧,他們有的學問淵博,樹立良好的德行,也有的一直行化人間,方便接引,非對世人不聞不問。

在時政變動更迭、世局昏亂不安之際,突顯了佛教僧信本即負有的使命,例如晚明的憨山大師主張「由無我,方能經世;由利生,方見無我」,佛教的經世主義不應專指太虛大師的新佛教運動。

再者,儒家自秦漢以來即提出「經世之學」、「經世致用」,甚至以此作為譏諷佛教出世理想的利器,但在文內並未彰顯佛、儒兩家的經世觀點的不同,因此對於世間經濟利民事業的理解或有佛法不如儒道來的切要,或有三家無異的疑慮。

二是針對副標題︰「太虛大師的新佛教運動」,既為革命運動,必有終極目標、行進動力、指導方針及活動歷程,或許是受限於篇幅的關係,作者對於佛教界入世、推動人間佛教的一個很重要的媒介-「僧教育」無法詳述,使得文中的人間佛教似乎成了一個理念、說法,和實行層次上有段距離。

結語

總的來說,此篇文章不啻讓讀者更明朗地認識到太虛大師投力於佛教的革新,是緊密地以人間佛教為中心,並深切的希望佛界能起以佛法導正世間亂象的作用。為實現此一理想,太虛大師一生不停地大聲疾呼︰「撥正異說,不屈不撓的從事菩薩行。」

--摘錄自二○○三年

《普門學報》讀後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