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中國人》吃飯,是個政治問題

易中天 |2009.07.13
692觀看次
字級

「民以食為天」,沒有飯吃,這可馬虎不得,也小看不得。處理得不好,就會出亂子,出問題。你看中國歷史上所謂「大治之年」是什麼狀況?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天下大亂和改朝換代的時候呢?肯定是天災人禍、連年飢荒、餓殍遍地。這時,如果有誰能開倉分糧,那麼民眾就會毫不猶豫地跟他走。所以,李自成揭竿而起,號召天下的口號是「閻王來」不納糧;朱元璋逐鹿中原,所用策略之一是「廣積糧」;孟子甚至把「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有肉吃」,當作理想社會的標準。

反正,在中國,誰要是能讓普天下的人都「有口飯吃」,誰就是「替天行道」、「奉天承運」的「真命天子」,就是既順乎天意,又得乎民心的好皇帝。

因此也可以說,中國的政治問題,首要的就是吃飯問題。任何一個政權,都只有在解決了吃飯問題之後,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由「得人心」而「得天下」,其他問題,倒在其次。

於是,吃飯,就是一個政治問題了,這是不少政治家的看法。

在中國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們看來,平定天下,治理國家,和宰牲割肉、炒菜做飯是一個道理。老子就說過;「治大國者若烹小鮮。」所謂小鮮就是小魚小蝦。烹煎小魚小蝦,當然不能拿一把鍋鏟,上上下下攪個不停,亂翻一氣。治理大國,也應該舉重若輕,以靜制動,切忌有事沒事不停地搞「運動」,瞎折騰,弄得人心離散,民不聊生,一塌糊塗。

這也不完全是比喻。事實上在中國,搞政治往往就是吃飯,或請客吃飯。至少在餐桌上討論國家大事,歷史就很悠久。比如「周禮」中的「鄉飲酒禮」,就是一種酒宴形式的「政治協商會議」,或者說「元老會議」。依此禮,國君、卿大夫、地方官等,應定期(據說三年一屆)邀請所謂賢者、能者、鄉老、鄉大夫等社會賢達舉行酒會,並在觥籌交錯中,就一些大事進行咨詢。上古尊老(老人多經驗)重賢(賢者多智慧),召開這樣的會議並不奇怪,且確有效果。

但這種會議非行之於酒會之中不可,並名之日「鄉飲酒禮」,卻不能不說是一種「中國特色」。

政治既然即吃飯,則會不會吃、懂不懂吃、善不善於處理飲食問題,就關係到會不會做人,會不會做官,會不會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

這也是有例的。比如越國的老將廉頗,為了表示自己寶刀不老,雄風猶在,便曾經在越王的使者面前,一口氣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因此辛棄疾才有「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詩句。

而樊噲則是當著項羽的面吃喝的。鴻門宴上,項羽原本要殺劉邦,結果被樊噲攪昏了。樊噲衝進宴會廳,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弄得項羽全然忘記了自己要幹什麼,劉邦也就趁機溜之大吉。

 劉邦開溜前,問樊噲要不要去告辭。樊噲說:「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壯哉樊噲,不愧是能吃善飲的漢子,這見地是何等了得!

如果說「名將」(廉頗、樊噲)都是自己特別能吃的人,那麼「名相」則多半特別會處理別人的吃飯問題。比如陳平就是。

 陳平少年時代在家鄉是當過「宰」的,就是在酬祭社神的慶典中主持分配「←肉」(祭祀用的牲肉)的人。這項工作不好做,倘若分配不圴,便會引起糾紛,把好事辦成壞事。然而陳平雖然年少,「分肉食甚均」,於是父老鄉親們便一齊讚道:陳平這小伙子可真會當咱們社祭的「宰」啊!陳平也大言不慚,說:啊呀!要是讓我當天下之「宰」,那麼咱們國家也就和這塊肉一樣啦!

後來,陳平果然「宰割天下」,成為西漢的開國元勛和一代賢相。連司馬遷也認為,這不能不追溯到他少年時,在砧板上切肉時所立下的志向和所表現的才幹。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