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田現生機 台灣發現新種微生物

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 |2009.05.29
722觀看次
字級

2000年12月,聯合國於當時舉行的會員大會上,正式宣告將每年5月22日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 - 22 May),以彰顯聯合國自1992年5月22日通過生物多樣性公約條文之日。

隨著環境保育意識的提升,這幾年「生物多樣性」成為炙手可熱的新名詞,不少來自歐、美、日等國的生態學者更致力於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發展與生態系平衡。像是台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就在日前發表最新研究成果,首度在台南沿海地區的七股、北門與四草安順鹽田等地中發現三種極端耐鹽微生物新物種,為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再增添三名生力軍。

鹽田也能蘊育新物種

鹽田也能找到新物種的蹤跡嗎?乍聽之下,似乎有些不可思議。對此,台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徐源泰表示,七股沿海一帶的居民利用煮海水來製鹽的歷史相當長久,從1665年明鄭時期於台南闢建瀨口鹽田至2002年關閉曬鹽場迄今,一路走來已超過三個半世紀的製鹽歷程,不只為台灣製鹽文化寫下歷史,當中更孕育出讓人意想不到的新物種。

發現的新物種名稱分別為七股芽苞桿菌(Virgibacillus chiguensis sp. nov.);北門單胞鹽菌(Halomonas beimensis sp. nov.);四草海洋桿菌 (Marinobacter szutsaonensis sp. nov.)等三種新物種。

研究團隊指出,由於新物種是在鹽田中發現,因此「耐鹽性超高」是一大特色,以七股芽苞桿菌為例,就可生存繁殖於超過30%幾近飽和食鹽水濃度的環境中,「高人一等」的耐鹽功力引起國際科學家重視。

徐源泰表示,極端耐鹽微生物新物種的發現,除了說明「生命無所不在」的物種真諦外,更有多元化的研發應用價值,甚至還能將耐鹽菌化身為環保小尖兵,為再生能源的轉換助上一臂之力。

高鹽菌可助廚餘分解

以工業廢棄物與都市廚餘轉換為再生能源的製造為例,由於在分解廚餘的過程中需要運用到分離鹽分的關鍵步驟,但一般微生物又不容易在鹽度高的環境中生存,而導致分解時間冗長、事倍功半,因此長期以來不少專家都在找尋可以耐高鹽的菌種,讓廚餘的分解可以更便利。

如今,藉由七股芽苞桿菌等菌種的發現,恰好解決了這方面的問題。徐源泰表示,若能使用耐高鹽微生物轉換生質能源,除了可在製造生質能源的過程中降低雜菌污染,還能減少耗能與排污的脫鹽程序,讓轉換過程更符合環保與經濟效益。


不只如此,耐鹽微生物新物種的發現還有助於改善貧瘠地區的糧荒問題。徐源泰表示,每個物種都有基因的存在,微生物也不例外。未來只要針對七股芽苞桿菌等耐鹽菌等微生物的基因進行分析,就可找出具有耐鹽與鹽分調節功能的相關基因,然後再藉由基因工程的基因轉殖方法,將耐鹽基因轉殖進入作物細胞內,使作物具有耐鹽能力,進而從中發展出可種植於高鹽分與貧瘠土地的基因改造作物,藉此有效改善非洲等地區因土地貧瘠而難以耕種的糧食短缺問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