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這樣的人生--記事本一九九一

陳義芝 |2009.03.06
475觀看次
字級

一九九一年一月,三毛(本名陳平,1943-1991)在榮民總醫院病房輕生,年僅四十八歲。一九七○年代,她以天涯行腳、異國婚姻、沙漠的浪漫傳奇,譜寫獨特,擦亮了「三毛」這一筆名,至八○年代,讀者風靡她更是到了瘋狂的地步。

一九八一年她接受《聯合報》邀請,與攝影家男友旅行中南美洲,寫作《萬水千山走遍》。返台,除發表文章,還巡迴各地演講。在台北國父紀念館那場,時間訂在下午,結果一早就有人排隊等入場,至中午聚集了數千人,隊伍環繞國父紀念館好幾圈。烈日當空,有人在隊伍中昏倒,進不到場內的則失望痛哭。←弦曾描寫當時情景,人群爭先恐後,演講廳的大門呼塌、呼塌,差點關不起來。那真是文學盛事,空前絕後。

三毛欣賞紅媛的氣質,曾邀我們到她家作客;聽說紅媛祖籍鄞縣,她高興地說她們是同鄉。其實她是浙江定海,與鄞縣相鄰而不相同,但古時候確是同屬寧波府。她感應極強,心思極細,旅途中不但有奇遇,甚至還能觀地陰。不能置信之事,經她之口入人之耳,雖未必全信,總能神往而半信。譬如她講述如何與一位英俊的德國軍官在火車站驚鴻照眼難以分捨,我至今未忘三毛的表情。真的嗎?我心想。真的!她眼神如此表明。我不便加以質疑,因而覺得與她聊天頗有壓力。

大約在她過世的前半年,她約司馬中原、我和她合作一本筆記書,配攝影作品,一張寫一則短語。稿費先付了,手寫稿也交了,卻因三毛遽爾離世,出版中斷。日後爾雅推出很受歡迎的《十句話》,我所提供的正是三毛催我寫的一部份。她在完成《滾滾紅塵》的電影劇本後自人間消逝,「滾滾紅塵」一詞於是變成「無常」的意象,我切近的體會。

同年二月,歷史小說家高陽(許晏駢,1922-1992)生病,也住榮民總醫院。他呼吸困難,離不開氧氣罩,我去探望,只能筆談。高陽手寫:「我的致命之疾在氣喘,幸而病源已拔除大半。病中雜感甚多,即擬片段寫出,名為『半囈錄』,有即在聯副刊出,可行否?」那時我是《聯副》副主任,在←弦主任麾下逾十年,獲得他很大的授權。我回道:「當然歡迎!請趕快平復氣喘,等有體力先寫幾段來,聯副即登。」為了安慰他的頹喪,那張便條紙還留下這樣一段:「您目前狀況雖不舒服,但並非嚴重之病,實不宜多想、製造自己的緊張。肺結核在台灣早已不構成威脅。」

高陽出院後並未寫「半囈錄」。第二年因肝硬化不能投藥,辭世。我不記得他最後的情景,一個十年來天天到我辦公桌旁寫稿的人,我只保留下兩個印象:一是有一年春節他寫了一副喜氣洋洋的春聯,貼在副刊門上,還和年輕的編輯照了一張全家福般的合影;另一是送我一首自作的詞,嘆息鄭成功「江上之役」失敗,調寄滿江紅。十幾年後的今天,我在燈下想高陽蒼涼的內心,「烏鵲夜,悲歡織」,不嘆他罹的肺病、肝病,卻嘆纏綿他一生的縱酒之病、喧市孤寂之病、不善理財始終困窘之病。他的死神之役,前一年勉強還能收兵,第二年終於失敗。


(本專欄每周五刊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