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林彗星造訪太陽系 錯過這次再等千萬年

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 |2009.02.27
1666觀看次
字級

2/24日晚上,一群又一群的天文迷呼朋引伴上山追星,準備一睹千載難逢的穹蒼之美,他們所爭相觀看的天文景象並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流星雨,而是兩千多萬年才會造訪太陽系一次的新嬌客──「鹿林彗星」。適逢2009年是全球天文年,鹿林彗星的到訪更讓今年顯得意義非凡。

第一顆本土命名的彗星

事實上,「鹿林彗星」此次造訪太陽系不只受到世界各國矚目,更是國人引以為傲的「台灣之光」!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陳文屏表示,「鹿林彗星」是2007年7月11日由鹿林天文台觀測員林啟生及大陸廣州中山大學學生葉泉志,使用鹿林天文台望遠鏡所發現。編號為C/2007 N3,經確認後命名為「鹿林」,成為第一顆在台灣本土觀測、命名的彗星。

彗星又俗稱「掃把星」,顧名思義,彗星後頭總是拖著長長的尾巴,讓人印象深刻。陳文屏表示,彗星本身是形狀不規則的天體,像哈雷彗星外觀就長得像顆馬鈴薯般。

根據科學家計算,鹿林彗星軌道周期長達數千萬年,甚至可能是雙曲線或拋物線,也有可能是狹長橢圓,而這也意味著這可能是鹿林彗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進入太陽系,因此,格外受全球天文迷矚目;不只台灣,歐美日等地的天文愛好者引頸期盼它的到來,各國天文學家也展開對鹿林彗星的觀測行動。

為何天文學家會對觀測彗星這麼感興趣?身為國際知名天文學者的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葉永烜表示,回溯過去歷史,國際有關彗星的科學研究一路走來迄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尤其是1986年,俄國與歐洲太空局、日本宇航局等單位分別發射太空船來觀測哈雷彗星,更將彗星研究推向另一個高峰。

一般人可能不知道,其實彗星的形成與太陽系形成的早期非常類似;彗星、地球與太陽系都是同一時期所發展而成的天體,年紀相仿,都是接近46億年。

而有別於地球本身的不斷變化,葉永烜表示,由於彗星的星體小,加上一直維持在低溫狀態,因此仍然保留了當初生成時的原始元素,如碳、氰等成分,就像時空膠囊一樣。而這項特點也成為天文學家在探索宇宙源起與天體生成時的有力依據。透過探索彗星的結構、化學物質、大小分布、軌道分布的情況,可以幫助現代科學家了解地球,以及太陽系的過去發展脈絡。

因為這個特點,也讓陳文屏忍不住幽默表示,鹿林彗星此次造訪太陽系就如同是「少小離家老大回」,在闊別多年後,才回來看看當初一起同時間誕生的老朋友。鹿林彗星接近太陽系時,其所含的氰會直接昇華為鮮綠氣體,因此照片所拍攝到的都是帶著綠光的天體。

研究彗星有助探索未來

不只「了解過去」,彗星研究也有助於我們「探索未來」。不少科技電影常以「彗星撞地球」為題材,讓許多看過的民眾忍不住好奇究竟彗星會不會真的有一天撞上地球?對此,葉永烜表示,答案是可能的!

葉永烜說,地球過去也曾遭受許多天體撞擊過,因此難保彗星會不會有一天真的跑來撞地球。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家希望多了解彗星天體結構與運行軌道的原因所在,目地就是希望能早日發現可能的危機,即時作出因應與對策。像是台灣天文學界參與的「泛星計畫」,目標之一就是在搜索對地球有碰撞威脅性的小行星和彗星,讓「地球人」可以提早「未雨綢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