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松林專欄》尼采與存在主義

柴松林 |2007.11.10
1425觀看次
字級

英國文豪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一劇中,最著名的一句話是:「人是天地之精華,萬物之靈長」。人已經站到上帝面前,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自由的人格。這種對於自身的讚美,無限的自我膨脹與自戀,促使文藝復興以降,直至十九世紀末,小說、詩歌、戲劇、美術、音樂的發展;並導致以後的工業革命,解放了人,讓人從自然中獲得力量。

十九世紀末隨著大工業的形成,科技的發展,人們才逐漸的發現,這個工業革命型塑的社會,人性是被壓抑的;人是被以財富極大化為鵠的工業生產線所操控的。也才意識到財富極大化的追求,與科技的高度發展,會為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這個意識的轉捩點上,出現了兩位劃時代的人物,一位是心理學家佛洛依德,一位是哲學家尼采。尼采著作影響往後的人類思潮至深且鉅。他最著名的語錄,就是「上帝死了」。上帝死了,把人孤零零的拋在世界上,人沒有依靠了,人必須自己對自己負責。抱這種想法的尼采就是後來存在主義的先驅。

在存在主義中,那個終極的上帝沒有了,終極的價值沒有了;人必須自己去尋找存在的理由,站在死亡的邊緣回頭為自己尋找生存的理由。存在主義的中心就在於「當人成為個體以後,就須當為自己負責任」。從叔本華、尼采,到後來的海德格、薩特,對二十世紀的人類,尤其是青年人的人生態度,產生很大的影響。

心理學家弗洛姆寫過一本流傳甚廣的存在主義著作:《西西弗斯神話》。弗洛姆在這本很通俗的書裡,用西西弗斯神話,闡述什麼是存在主義。西西弗斯推石頭上山,當費力推上去,石頭又滾下來;因為他受到宙斯神的懲罰:「上下不停的推,永無已時」。

存在主義的精神就在於此,人生的目的不在於能否將石頭推到山頂,人生的意義就在推的過程中顯現;這個永不放棄的過程,正是用來證明自己存在的理由,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這種知其不可而強為之的人生態度,在強為之的過程中,證明自己存在,也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