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觀園》 清代皇帝葬禮

◎參簡 |2007.10.09
2755觀看次
字級

在清代,皇帝的喪禮稱為「凶禮」,由禮部、鑾儀衛和內務司共同辦理。

據有關史料記載,皇帝在生前就要選擇好陵墓地址。清朝自順治帝開始,歷代皇帝和后妃們的陵墓都選在東陵(河北遵化縣)和西陵(河北易縣)兩處。他們在位時就營建自己的「地下宮殿」,如慈禧的墓地就進行了長達三十五年的營建。

至於棺木器材(皇帝稱「梓宮」)都要用雲南的金絲楠木,所花運費要以數十萬兩的白銀計。

出殯那天,先用七十二人將棺木抬出東華門。此時,皇室官府傾巢而出,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六十四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接著是皇帝的鹵薄儀仗隊,有一千六百二十八人之多,他們舉著各種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樣的紙扎或綢緞製作的「燒活」,浩浩蕩蕩,十分威風。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分三班輪流抬送。

在棺木後面是全副武裝的八旗兵勇。然後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和宗室的隊伍,車轎連綿不斷。在送葬行列中,還夾有大批的僧尼、道士,他們身著法衣,手執法器,不斷地吹奏、誦經。

整個送葬隊伍長達十幾里,從北京到陵地,沿途幾百里,這段距離還要搭設蘆殿,供停靈和送葬隊伍休息。這種蘆殿也是玉階金瓦,朱碧交映,十分華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