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淑芬/專訪
一個是研究宗教的學者,一個是潛心修佛的畫家,「理論派」對上「實踐派」,林富士和倪曉容夫妻倆不但是心靈伴侶,也是愛辯論的歡喜冤家。
目前借調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的林富士,本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鑽研中國漢朝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宗教信仰;而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授藝術史的倪曉容也是畫家。林富士和倪曉容分享佛教義理,倪曉容則是林富士的善知識,兩人攜手「福慧雙修」。
林富士和倪曉容是台大歷史系同班同學,當年林富士是學校風雲人物,曾擔任班代、學會會長,還得過聯合報散文獎,所以有點「恃才傲物」,從來不追班上女生。
倪曉容說:「他是好兔不吃窩邊草啊!」
林富士連忙澄清:「她長得美美的,很有氣質,但很少跟同學打交道。」
「才怪!我是跟志同道合的同學比較有話聊。」倪曉容解釋,她熱愛藝術史,但林富士主攻思想史,所以兩人在大學時鮮少有交集,但畢業後卻意外成為鄰居,又因住得近、談得來,這才開始交往。
後來,兩人分別負笈美國,林富士成為著名學者余英時的高材生,攻讀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倪曉容則獲得堪薩斯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兩人經過「遠距戀愛」的考驗,終於共結連理。
林富士很早即涉獵佛教史,倪曉容則在兩、三年前才開始接觸佛法,最早是閱讀佛典,後來才繪畫佛像,也當作是修持功課。倪曉容說:「畫佛像不是為了膜拜,而是不忘學習佛菩薩的精神。」她說,我們跟佛陀是師生關係,「佛陀是捨身來教育眾人的老師。」
倪曉容學佛後,與林富士在信仰上「亦師亦友」。倪曉容歡喜讀經、聽經,一有疑問就請教林富士,林富士會從中國歷史上佛教及其他宗教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提出獨特的分析與見解。
林富士說自己脾氣不好,加上自尊心又強,有時在外面受了氣,倪曉容會提醒他「忍辱波羅蜜」,或引用《四十二章經》中佛陀教示的「逆風揚塵」、「仰天吐痰」等典故,度過人生的低潮。
林富士說自己每當生氣想罵人時,一想到《金剛經》的道理,氣就消了一大半。他說,吵架也會「火燒功德林」,平常做再多好事、修持再多功德,一旦燃起瞋火,就會輕易地毀壞了功德。
倪曉容說,她不太讓人知道自己學佛,原因在於很多人對學佛人的「要求」太高,「佛教徒也是人,怎麼可能十全十美?」就是因為自己不足,所以才會修佛啊!「每個佛教徒在修行這條道路上,都有很長的一條路要走的。」
倪曉容認為,世人常以高標準來檢驗佛教徒,其實有時是因佛教徒常愛訓人有關。林富士說,這就是「貢高我慢」之心作祟。
林富士和倪曉容雖常抬槓,真理卻愈辯愈明,比方吃素,兩人就經過一番討論。
林富士為預防心血管疾病,飲食力求清淡,慢慢地跟著倪曉容茹素,但他在工作上難免有應酬,茹素好似與別人格格不入,也擔心會讓別人覺得不自在。夫妻倆經討論後,決定隨緣茹素,畢竟學佛要從內心淨化,而不是只有「禁口」而已。
倪曉容的學佛也影響林富士的研究方向。林富士原本專精研究領域儒、道兩教,在太座影響下,轉成儒、道、佛三修,現在主要研究西元五到六世紀的中國宗教信仰。
倪曉容常看宗教電視台節目,林富士跟著看後,找到一個研究課題,他在大學教授宗教傳播課程,觀察近年來電子媒體在宗教傳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開始進行研究,現在也和太太一起,成為宗教電視台的忠實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