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的實踐 服務奉獻 自他兩利

星雲大師 |2019.11.17
2796觀看次
字級
持戒是修行一切善法的基礎,也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戒不是用來「讀誦」的,而是要去實踐「奉行」。

文/星雲大師

《華嚴經》說:「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戒律是佛法的生命,是諸佛化世的本源,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然而佛性雖具,必須持戒,然後乃見。因此《佛遺教經》說:「若人能持淨戒,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

持戒是修行一切善法的基礎,也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戒不是用來「讀誦」的,而是要去實踐「奉行」。平時日常生活裡,若能時時「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就是淨化三業,就是在實踐「七佛通戒」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了。甚至「待人好」,處處為人設想,凡事都能瞭解「因緣果報」的真理,這就是持戒。

此外,戒是要用來規範自己的,而不是拿來要求別人。戒律的精神在自發心的清淨受持,在於實踐菩薩道。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發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薩戒除了有防非止惡的「攝律儀戒」以外,更有勤修善法的「攝善法戒」,以及度化眾生的「饒益有情戒」。因為菩薩發心是為廣度眾生,如果不發上弘下化的菩提心,便不能稱為菩薩。因此菩薩戒雖有十重戒:殺、盜、淫、妄語、酤酒、說四眾過、自讚毀他、慳惜加毀、瞋心不受悔、謗三寶,以及四十八輕戒等戒相,但是它的根本精神是發菩提心,以菩提心為戒體,如果忘失菩提心,也就違反菩薩戒的根本精神。

一般佛教徒,平時禪修、念佛,自我端正身心,工作之餘則加入社區義工行列,服務人群,或是布施錢財,濟困救急,乃至助印佛書、流通佛法,甚至參加佛教興校辦學等文化、教育事業,這就是在奉行「三聚淨戒」,也就是在實踐菩薩道。

其實,持戒就是一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慈悲心與菩薩道的具體表現。在中國,大部分的佛教徒都有吃素的習慣,有的人初一、十五持齋,有的人吃早齋,雖然不究竟,但每逢吃齋日就知道要吃素。吃素雖非佛教徒的專利,但是佛教的素食,主要是為了長養慈悲心,為了尊重生命,為了不殺生。人世間最殘忍的事莫過於殺生,平時那怕是一隻螞蟻、蟑螂或是蒼蠅、蚊子等,都是一條命,牠們也都懂得愛惜生命,但是一般人看到蚊蟻,常常一巴掌就把牠打死,或是一腳便踩死牠。其實,儘管蚊蠅蟲蟻有時確實造成了生活上的不便,但是我們可以驅趕牠,或是事先防範,而不能輕易就殺死牠,因為罪不及死,一下子就要了牠的命,這樣的刑法未免太重了。

這個事例主要是說明,戒律的受持固然是基於信仰而來,但是根本還是出自不傷害生命、不侵犯他人的慈悲心。例如受持五戒,能予他人無畏施;因為我持戒清淨,他人便毋須擔心受到我的侵犯,所以「五戒」又稱「五大施」。

五戒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佛教的戒律雖然有出家、在家的區別,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據五戒為根本。受持五戒的人,不但能感得二十五名善神護佑等無盡的利益,而且是「自他兩利」,例如:不殺生,則自增慈悲心,他不失命;不偷盜,則自不敗德行,他不失財;不邪淫,則自家眷屬和諧,他不失節;不妄語,則自己不損信用,他不毀譽;不飲酒,則自不傷智慧,他不受侵犯。

此外,不殺生而護生,自然能獲得健康長壽;不偷盜而布施,自然能發財富貴;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節,自然家庭和諧美滿;不妄語而讚歎他人,自然能獲得善名美譽;不喝酒而遠離毒品的誘惑,自然身體健康,智慧清明。所以,受持五戒現世可以免除苦惱、恐怖,可以獲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諧、快樂;將來可以免墮三途惡道,得人天果報,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裡播種,縱使不求,自然有許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無盡的功德善果。

──摘自《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