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童言
。圖/童言
文/童言
德國人習慣大清早到麵包店採購剛出爐的小圓麵包,有各式各樣的種類。當我在德國朋友家的餐桌上,看到一種麵包被黑沙般的顆粒狀鋪滿,覺得很好奇,知道它不是芝麻,卻又不清楚它是何物。勇於嘗鮮的我,立刻選它體驗吃沙的口感。朋友告訴我:「這是罌粟籽」。
聽到「罌粟」一詞,我不禁聯想到開啟中國人苦難命運的鴉片戰爭。這個製作鴉片原料的罌粟籽,在地中海沿岸卻是極為普遍的辛香料與調味料食材,土耳其、埃及、中歐等國則廣泛應用於烘培麵包、蛋糕、餅乾,甚或醬汁的料理,也可提煉榨油,完全顛覆了我在學生時代歷史課中「罌粟即等同於鴉片」的刻板印象。
而在歐洲的鄉間田野,常可見到成片血紅的罌粟花海,基於歷史典故,華人習慣稱之為「虞美人」;英國和加拿大的國殤紀念日,則配戴虞美人來悼念於世界大戰陣亡的士兵。它是罌粟花的另一品種,生命力特強,我一直誤以為食用的罌粟籽來自於它,後來才得知虞美人植株有毒,僅供醫藥使用。作為食材或鴉片的罌粟籽,皆取自相同品種的罌粟花。記得好久以前,電視曾經報導有位烘培師傅申請罌粟籽進口台灣,卻未獲准的新聞。他很遺憾地表示,在歐洲極為尋常普遍的罌粟籽,台灣民眾無緣與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罌粟籽營養豐富,含有鉀、鐵、鎂、磷等礦物質,基本上是一項相當好的辛香調味料。然而,罌粟籽本身所具的爭議性,導致有些國家禁止販售;而准許銷售的國家,對罌粟籽的食品管制亦相當嚴格,上市的罌粟籽皆已被滅活,預防私自栽植。走筆至此,我會心一笑,同時憶起我曾把市面買回家的罌粟籽丟入陽台的實驗田圃,納悶繁殖力旺盛的它,為何始終無法萌芽。我別無他想,只不過奢望居家觀賞濃豔美麗的罌粟花罷了。罌粟籽的一體兩面,誠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端視個人心中的那把尺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