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方法論與人間佛教

董群 |2018.07.03
1742觀看次
字級

文/董群(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本篇發言實際上是對於星雲大師的著作《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學習體會,發言的主旨在於,人間佛教面對各種疑議,應當明確以中道方法來處理諸種關係的經驗,並且進一步以中道方法論推進人間佛教。

一、人間佛教面對的疑議

人間佛教百年以來(如果把太虛法師寫於1916年的《佛教人乘正法論》作為其人生佛教思想的最初表達,那麼,由此而發展起來的人間佛教思想至今正好是百年),從理論創新到宗教實踐、社會推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遭受諸種批評(就在昨天,2016年11月27日,筆者還在和一些教授討論這一問題,有教授提到,人間佛教不能只有人間,沒有佛教。這實際上涉及到宗教的神聖性問題,似乎人間佛教缺乏神聖性,只重人間世俗性)。

不可否認,也許有的宗教實體對於人間佛教的踐行會有一些偏差,即偏離了中道的原則(至於是哪些實體,筆者只是從理上推測,並沒有去做實地的宗教人類學的全面參與觀察)。星雲大師稱這些批評為「疑議」,總結為13條等,實際上不止這13條,其中的「八疑」,有具體的說明,引述如下:

1.人間佛教是庸俗的、世俗的,是人乘的,沒有達到最高成佛的境界。

2.人間佛教都是重世俗的活動,而這許多活動與學佛沒有什麼關係。

3.人間佛教沒有修行,頂多是個人的做人處世,這與學佛的超越、增上、成佛作祖等可能扯不上關係。

4.人間佛教是在家的,對於出家眾的叢林生活,對於苦修悟道,沒有神聖性。

5.人間佛教傳承的內容是什麼呢?沒有感到哪個人修行上有成就。由於大家不知道,所以不容易推動。

6.人間佛教的宣傳不夠,沒有人能夠整理出它的層次,都只是喊口號,只有片斷的、片面的,沒有組織,不能讓人全然了解。

7.人間佛教沒有普遍化,沒有進入到佛教正統的核心,沒有眾擎易舉,如果只講哪一家說法、哪一家倡導,不容易為大眾所接受。

8.人間佛教沒有解脫道,沒有證悟的境界,傳統的佛教不容易接受。(《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之序二〈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

這8條,涉及到人乘和佛乘、成人與成佛、世俗和神聖、做人處世與修行解脫等關係,另外還有一些疑議,星雲大師概括為與「傳統與現代、在家與出家、山林與社會、原始與近代、修持與行事」等相關。

回顧人間佛教長期以來所受到的質疑與批評,還有一些其他的內容,但這些內容都可以說被星雲大師概括的「等許多問題」概括進去了,上述13條,特別是具體列出的8條,是最有代表性的。為了更充分展開這一點,當然可以將其再進一步羅列出來。

二、六祖惠能如何以中道的方法

看待類似的問題

六祖惠能時代,也遇到過一些類似的「疑議」,如入世和出世、東方與西方、自心與淨土、在家與出家,以及菩提與煩惱、自性與佛性等關係的問題,惠能大師提出了「對法」的理論,這實際上是他對於「中道」的獨特理解。依據這樣的中道方法,他對於這類問題,都有中道式的對待,可以啟發今人來處理人間佛教遇到的疑議。

第一,即入世而出世。傳統認為,佛教的修行,都是遠離塵俗、避居山林的,以表示其出世性,由此形成的佛教,稱為山林佛教。惠能的觀點,不離世間而追求出世間的超越,即世法乃是出世法,不離世法而求出世法;或者說,即入世而出世。惠能在〈無相頌〉中這樣表達他的觀點:「法元在世間,於世出世間,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壇經》敦煌本)這一觀點,一直被人們視為是人間佛教重要的思想資源。

第二,即此方而西方,即自心而淨土。有人認為,談到超越和神聖,只有離此東方世界而向西方,才是真正的體現。刺史問:「弟子見僧俗常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西方,願和尚說得生彼否?望為破疑。」(《壇經》敦煌本)惠能的觀點,一是西方離此不遠,二是心淨則佛土淨,三是悟則頓見西方。對於自性與西方淨土的關係,惠能並沒有否定西方淨土信仰,只認為它是為下根器人而設的長期解脫之道,非上根人所習的頓成之法,所以,他反對以西方淨土來否定東方世界,但是,也不認為東方此土是清淨的,這種清淨,必須是通過人為的努力來實現的。由此實現的清淨,就是人間淨土。

第三,即在家而出家。惠能並不認為信仰佛教都要出家修行,在家也可以信佛,「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惡之人,在家若修行,如東方人修善。但願自家修清淨,即是西方。」(《壇經》敦煌本)這為解決歷史上出家和世法的所謂衝突,調和世法和出世法的矛盾,提供了一種方案。從中道的角度看,惠能的觀點體現為即在家而出家,不離在家而出家。

惠能的中道觀所關注的具體議題,進一步而言,還有眾生即是佛、煩惱即是菩提(不離人生煩惱而實現解脫,不離現實的人生而成就菩提之境)、即無明是智慧(不離眾生的無明而得智慧)、不捨生死而入涅槃等等。惠能對於這一問題的思考,在今天並不過時,沒有僅僅是成為一種思想的「歷史」,而是「當下」的一種指引。

三、星雲大師對此類疑議的

中道式處理

星雲大師對於人間佛教有著大量的闡述,而作為《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之序文中〈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其中涉及到20條,可以理解為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二十要」,也可以理解為是他對於人間佛教的解釋的「晚年定論」,這20條,也針對了人們對於人間佛教的諸多疑議,其中包含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原則,就是中道。星雲大師說:「我們認為,佛陀證悟的緣起中道,就是人間佛教的真理,我們把它傳承下來,就是人間佛教的信仰。」(〈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又說:「中道生活,解決人間問題。」(《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之〈總說〉)這也是繼承了佛教的傳統,並用以解決具體的現實問題。關於這一議題,此處先討論3點。

第一,「提升自我」的即人成佛的中道。這是在眾生與佛的關係問題上,強調了人間佛教是要超越而成佛的,不是人乘的佛教,而是要提升自己的佛教。「二十要」的第1條就強調:「我們的人間佛教,要把自我提升,肯定自我,我有如來智慧德相,承認『我是佛』。這種對自我的提升,就是人間佛教的精神。」(〈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什麼叫提升?也就是不斷超越自己,從人乘層次向更高層次,直到提升到佛的層次,是誰在提升?是人乘的「人」。在人(眾生)和佛之間,有兩重內容,從解脫道來說,是每一個具體的人提升自己,即自(性、心、身)成佛;從菩薩道而言,不是脫離眾生而己獨升,而是即眾人而成佛,通過「覺他」,引導眾生成佛。

第二,「入世重於出世」的入世與出世的中道。星雲大師提到,人間佛教是「入世重於出世,生活重於生死,利他重於自利,普濟重於獨修」,這四者,可以稱之為「四重於」,其中一個涉及到入世與出世的關係,這是佛教一直要處理的議題。依佛教的中道原則,一般地講,是不離入世而實現出世,「出世不離人間」,以此來調和入世和出世的關係,「如果沒有出世、入世的調和,那佛教發展也困難」(〈總說〉)。但如何調和呢?入世重於出世,這種「重於」,體現了人間佛教的菩薩道。這樣的人間佛教,表象上看有入世的形式,但內在的精神是出世的;表面上看有世俗的呈現,但本質上是神聖的。所以,「重於」對於一般的「不離」,要深入一層。

第三,「利他重於自利」的自利與利他的中道。人間佛教的菩薩道,在處理自利和眾,將自我奉獻給社會;這樣的利他,就是聖者的境界,也是人間佛教的神聖性的一種體現。

四、結語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有著豐富的內容,是當代佛教高僧做出的重要貢獻,這一體系強調從人間著手創立此土的淨土,從眾生入手成就佛的境界,從人乘入手實現佛乘的理想,從生活入手實現生死解脫,從世俗入手導向神聖的目標,如此等等。

人間佛教強調人間性,但不是只有人間,沒有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教。人間佛教關注眾生,不等於不重視成佛,是對眾生開示悟入佛境界,但不是只有眾生,沒有佛。人間佛教從人乘入手,但不等於只講人乘,沒有佛乘,人間佛教不是人乘佛教,而是從人乘到佛乘,不離人乘而實現佛乘的佛教。人間佛教從生活入手,不等於只講生活,不講解脫,而是不離現實生活實現解脫,是將人間生活美善化的佛教。人間佛教從世俗入手,不等於只有世俗,沒有神聖,而是通過世俗、通俗的形式,指向神聖。以上所述,反映的是中道的方法論,因此可以這樣說:應當以中道的方法論來理解人間佛教,進一步推進人間佛教的深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