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因信仰 發願為佛造像

 |2017.12.08
1961觀看次
字級
蔣晟〈相信的模樣──琉璃佛造像〉系列作品。
蔣晟〈相信的模樣──琉璃佛造像〉系列作品。

【本報綜合報導】你十九歲時在做什麼?大陸廈門少年蔣晟,出生於一九九○年,年少時因信仰而熱衷於為佛造像,十九歲便展開與同齡者不一樣的青春。一把刻刀、一座陶土坯,經蔣晟巧手,紛紛活了起來,成為一尊佛像。

蔣晟出生於藝術世家,父親蔣志強是廈門大學藝術學院雕塑專業教授。母親是皈依佛門的在家居士,常勉勵蔣晟閱讀經書,還送他《金剛經說什麼》。蔣晟表示,最初是本著叛逆、想與眾不同的心態接觸,卻被其中的內容吸引。

蔣晟就讀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雕塑系大二那年,母親介紹他至蘇州永福寺,為寺裡的一尊斷手的佛像做修復工作。在此七天生活,粗茶淡飯、晨鐘暮鼓,「那裡的師兄們,踩到一隻螞蟻,都會惶恐。」這段時光,慢慢的在他心底泛起漣漪。

觀察僧人

形塑美好姿態

二○○九年,蔣晟正式皈依濟群法師,發願從此以居士的身分雕刻佛像,他說:「當我住進寺廟的那一刻,我知道這就是我的追求了。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寺院和佛像,雖然那尊佛像最終沒有修好,但我很喜歡寺廟生活感覺。」十九歲那年,蔣晟開始修行之路,並決定做佛像。

二○一二年底,蔣晟注意到普陀寺的「角落神靈」,祂們有的破舊、有的殘缺,被遺忘在角落,他開始拍攝這些被遺棄的神像。他說,閩南地區擁有濃烈的宗教信仰,有些神像被請到寺廟裡後,也可能被別人請走,「祂們從這個地方流浪到另一個地方,寺廟就像一個中轉站一樣,日積月累就堆積了許多被遺棄的神像。」蔣晟拍攝一千多張佛像照,集結《流浪的神明》一書。

蔣晟表示,拍攝過程中所接觸的佛像,並非書上印著的圖像,而是能體驗到的實物,佛像擺在一個什麼樣的空間,有著什麼樣的肅穆感,是身臨其境的感覺。「佛像是最美好的人像,最美好的佛像也在人身上。」也影響日後他雕刻佛像時,都會先去寺院觀察僧人打坐、念經,去看這些人身上最舒服的姿勢、最美好的姿態。

遠離塵囂

嚮往寺院生活

「佛像造像和其他藝術形式不一樣,不允許隨便推翻、創新,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蔣晟說,他有一個資料庫,蒐集了所有佛像,「例如釋迦牟尼佛,在哪個寺廟裡有出現,就蒐集過來,都是有根源的」。

大學畢業後,蔣晟回到廈門,一心投入佛像的製作,將自己對佛的理解融入於佛像,更創辦「蔣家班」團隊,不僅做佛像,還做當代藝術計畫,把自己的心得融於作品,將作品展示分享,從而得到自我修行的寬度延伸。

二○一五年,蔣晟的作品〈安靜的瀑布〉展出,一舉成名。這一年,他剛滿二十五歲。大膽突出的細長佛身,由高而下傾斜的僧衣,如浪花般卷起的尾衣角,彷彿是一條安靜的瀑布。今年,蔣晟與琉園合作,推出「相信的模樣—琉璃佛造像」系列作品,這是他第一次挑戰琉璃藝術,他說:「琉璃有透光性,玻璃折射下產生很多光影的變化;還有琉璃令我著迷的是,擁有流動性。」

「佛像其實也會毀壞,世間萬物逃不過生住異滅。人們心目中神像的形象也是如此,有一天我做的佛像也會壞掉,也會被遺棄,但是當人們注視祂的時候,能夠獲得一點點恭敬心,或者是信仰的因子也好,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蔣晟強調,讓他對佛造像有欲罷不能的動力,正是由於蘇州那次為修復佛像的七天寺院生活。他愛上的不僅僅是佛教,更多的是佛門生活的那種簡單純樸、返璞歸真的自在感,這是他首次遠離城市喧囂,自我修行的開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