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80 作家艾胥頓:當社會不再年齡歧視時……

文/楊慧莉 |2017.08.26
1679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全球邁向高齡化,但活得久卻未必能活得好。原因出在社會對「老年」充滿了歧見,覺得老不中用而衍生出各種負面影響。美國作家艾胥頓獨排眾議,揭示「老之將至」卻更能優雅自在活著的真相,不僅粉碎了「老年」即代表「可悲」之假象,也讓人預見一個更優質的高齡化社會。

文化制約
年齡歧視無人倖免


艾胥頓.愛波懷特(Ashton Applewhite)是來自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的暢銷書作家;多年前曾以筆名布蘭琪.娜特(Blanche Knott)出版幽默故事集《Truly Tasteless Jokes》而家喻戶曉,也是第一位擁有四本《紐約時報》暢銷書的女性作家。

除了作家身分外,艾胥頓致力於社會改革運動。近年來,她關注於老年議題,於去年出版了《晃動之椅:反年齡歧視宣言》(This Chair Rocks: A Manifesto Against Ageism),掀起了一股抗議美國社會年齡歧視的運動。

誰說愈老愈鬱卒

儘管每個人打從一出生只有愈來愈老,沒有其他選擇,但多數人仍對此前景頗為憂心。艾胥頓也不例外,直到八年前因一個名為「那麼你何時退休?」的計畫因緣際會的訪問了許多八十多歲的長者,以及大量閱讀長壽相關報導後,才「發現自己先前有關年齡的認知都是錯的」。

她本來以為老年人都很沮喪,因為他們垂垂老矣,又不久於人世。但事實卻是,「人們活得愈久愈不怕死」,且有許多研究顯示,「人的一生於初始和終了時其實是最快樂的」。

除了老年心境與她原先所想像的不同外,絕大多數六十五歲以上的美國人都能獨立自主的生活著,只有百分之四的老人住進療養院。另外,老年失智率也在下降中,多數人直到生命末了都能思考無誤。

一切歧視的源頭

既然如此,為何包括她在內的多數人卻對此一點也不讓人悲觀的老年真相渾然未覺呢?

艾胥頓認為原因就出在「年齡歧視」,這是一種基於年齡的偏見和刻板印象,「誠如我們一生隨時都會碰到有人不分青紅皂白,僅憑對年齡的刻板印象就說我們可能太老或太年輕而不適合做某事那樣」。

年齡歧視,艾胥頓表示,就像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所有歧視那樣,都是社會建構出的想法,讓我們與有別於我們的「他者」對立,特別是在社會資源的分配上,於是我們看到男跟女鬥、白人打壓有色人種、年輕人的需求往往置於老年人之上。

如果說,人類基於私心而非「排外」不可,但年齡歧視最令艾胥頓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所謂的「他者」其實就是未來的自己。

根據艾胥頓的觀察,年齡歧視又在「不服老」的心態下加劇,因為我們不願承認自己早晚都會變成老人;一旦不服老,就會讓人相信抗老產品,就會在身體發生改變時以為身體背叛了自己。

坦然接受更自在

誠如不是女性的性器官讓她的人生備感艱辛,而是性別歧視,艾胥頓認為,也不是歲月讓老化變得如此不堪,而是年齡歧視。

「為何我們要對看不清楚產品標籤、打不開瓶罐而責怪自己老態龍鍾?為何我們不能順其自然?為何所謂成功老化就是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年輕點?是誰說皺紋不好看的?」艾胥頓不禁質問。

她認為不服老的心態除了讓資本主義市場猖狂,拚命生產一些除皺霜和養生保健食品外,沒別的。

但,「其實,老化並非一個需要修正的問題或需治療的疾病,它只是一個自然而豐富有力的生命歷程;一旦接受,就不會引以為恥,也不會對未來充滿恐懼而能活得更坦然自在了。」艾胥頓說。

心理建設
認知攸關下半輩子


隨著老化,艾胥頓認為,人難免擔心起養老金、生病、是否會孤獨以終等實際問題,但卻少有人正視文化認知對老年生活品質的影響,因這些文化認知充滿了謬誤和刻板印象。

在對老年人眾多不實的刻板印象裡,艾胥頓覺得最要不得的就是「老了都一樣」。她舉養老院的居民為例:彼此間的年齡可能相差四十歲,但全部一視「同人」,就是以「老」概括了一切;這種情況就好比把二十歲與六十歲的人混為一談一樣可笑,更何況每個人在心智、身體機制和社會性上都以不同速度老化,絕無「活出你年紀該有的樣子」這種事,即老年病學所說的「當你看到某個八十歲的人,你看到就是單一的個人,而非所有八十歲人該有的模樣」。

健康取決於感知

不過,相對於對老一視「同人」的同化現象干擾個人身心發展,年齡歧視的普世現象就更毒害人心了,因為這種文化灌輸世人「皺紋就是醜、老年人沒用、老了很可悲」的觀念。

當我們將這些有關老化的負面刻板印象內化為自己身分認知的一部分時,就會影響我們腦袋和身體的運作方式。

曾有社會學家給一群大學生灌輸年齡的負面形象,像是老人健忘等,結果他們課後走向電梯的腳步都放慢了,彷彿受到老化影響。如果年輕人都如此,遑論負面形象直指的老年人,最後可能就真的把自己變得無用而可悲了。

但,並非所有的人都跟「老」過不去。艾胥頓發現,那些正面看待老化的人就與自慚形穢的老年人很不同:「他們有更好的記憶力、寫起字來更穩健、走得更快、受傷後復原得更好,也更長壽,大概多活七歲半,而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活得有目標。」

由此可見,心態健康與否攸關一個人老後的生命品質。而這也正是艾胥頓要發起反年齡歧視運動的原因所在。事實上,世界衛生組織也正在發展全球反年齡歧視運動,鼓吹「不僅要活得久還要活得好」的理念。

破除年齡的魔咒

基於對老化的負面形象,許多人開始視老化為畏途,竭盡所能的延緩老化,並且再也不願洩漏自己的年紀,深怕被歧視,因為他們打從心裡就覺得老後的自己比不上年輕的自己。

「一旦自覺愈來愈無趣、愈沒價值、愈沒魅力,就製造龐大的商機,讓商人衝著你對自己身體的不滿而大發利市。」艾胥頓說,「但是誰有權利說皺紋很醜?該是我們寬容看待自己的時候了。女性們別再自貶為老嫗了。」

老化是自然過程,與其費力扭轉,艾胥頓認為,倒不如改變我們對老化的知覺,且事實是,「一旦坦承年齡,年齡就彷彿魔咒解除般,變成一個對我們喪失挾持力的數字。此時,我們就可以好好思索年齡歧視的源頭,並合力挑戰因此歧視而獲利的組織架構了。」

老有所終
共創優質高齡社會


全球邁向高齡化,長壽已成為世界趨勢。根據艾胥頓的觀察和研究,在二○五○年前,全球將約有二十億人,即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會在六十歲以上。

許多人都對人口老化現象憂心忡忡,認為將拖垮經濟,艾胥頓卻持相反看法。她表示,根據美國退休協會的調查,二○一二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約百分之四十六由五十歲以上的人所貢獻,大約是七點一兆美元,預估二○二一年前將占一半以上。他們光是消費就促進服飾、保健、教育、娛樂等產業的興盛,尚不包括擔任免費義工所造成的產值(如二○一三年就達六百七十億美元)。

長者智慧助創意

年長者除了可在消費上使力,艾胥頓認為,生產上亦能有所貢獻。可惜,「職場上瀰漫了年齡歧視,往往剝奪年長員工從事一切深具挑戰性卻是他們能勝任愉快的工作」。比方說,美國零售業「沃爾瑪」的接待員就說,公司分派給他們的工作與個人職能和經驗無涉。另外,年長者也不容易找到兼差工作,讓他們感到既挫折又矮人一截,許多因此無法經濟獨立,於是就促成年長者是社會負擔的錯覺,但這並非他們的選擇。

職場年齡歧視情況嚴重,艾胥頓舉美國矽谷科技園區為例,光是那些三十來歲的白人工程師去面試前都得打肉毒桿菌和植髮了,更不用說其他產業了。

然而,諷刺的是,艾胥頓說,關於老勞工的刻板印象沒有一個禁得起檢視,像是「有創意而能跟得上時代潮流的公司絕非因為他們有一群年輕的員工,而許多標榜多元性的公司也並非只是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而是他們可以運作得更好,因在種族、性別和年齡上呈現多樣性」。

集結眾力助改革

然而,艾胥頓認為,消弭年齡歧視的好處將不止於職場上,在個人發展和促成社會改革上亦能得利。就個人發展而言,每個人都有其來到世上所該扮演的角色,不該受到文化年齡歧視的箝制而綁手綁腳;就一個社會改革運動而言,從十七歲到七十歲對不同議題都能提供不同視角而有所貢獻,要是真的走上街頭,長者礙於體弱,也較不會被視為威脅而成為暴力的受害者。

她相信,「每個人生階段都有其力量,只有社會上各個年齡層的人相互合作,才會互蒙其利。如果我們所打造的世界能讓老有所終,那也將會是一個包容各種弱勢的社會,而當我們不分老幼同時現身於各種運動前——不管是為了保護鯨魚或拯救民主——都將使訴求更具效力,在團結的過程中,所謂的年齡歧視也已消弭於無形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