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強毒性的僧帽水母擱淺在墾丁南灣岸上,透明狀傘體和青藍色觸手相當醒目。圖/墾管處提供
【本報墾丁訊】隨著吹南風,僧帽水母被帶到恆春半島南方海岸,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在墾丁南灣發現不少擱淺的僧帽水母。衛生福利部恆春旅遊醫院說,被水母襲擊,輕者有刺痛感、皮膚癢,會出現點狀、線狀蕁麻疹,患部皮膚發紅、腫脹、疼痛,水泡或膿泡,潰瘍會持續數周才痊癒;重者有皮膚發紅、腫脹出血,嘔吐、頭痛、呼吸困難、肌肉血管痙攣,這幾天已收治被刺傷的遊客。墾管處提醒遊客不要撿拾,避免被有毒刺絲胞螫傷。
墾管處保育研究課長馬協群說,僧帽水母屬刺絲胞動物,又名葡萄牙戰艦,因傘如僧帽狀得名,觸手在氣胞體下延伸甚長,呈青藍色,分佈在台灣四周海域。
台灣常見的毒水母有四種,僧帽水母具溶血致死性毒素,毒性最強,在世界排行第二,牠的觸手上有數千個刺絲囊,囊內會放出刺絲,內包毒素;當泳者被牠的長臂拍擊或襲擊時,毒素經由傷口進入人體,當被水母螫到時,症狀通常在接觸後就產生。
墾管處遊憩服務課說,僧帽水母每年夏天都會在墾丁近海海域出現,若被螯傷,先以浴巾、衣服沾海水清洗,再用鑷子夾除體表刺絲胞,切勿用手,避免造成螫傷,也不要用清水或酒精、尿液清洗,避免刺絲胞分泌毒液,加重症狀,可用家庭用白醋、百分之五醋酸或PH值大於八的阿摩尼亞清洗,儘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