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癲癇常無預警發作導致意外,甚至死亡,交大團隊研發癲癇治療晶片,零點八秒內可完成癲癇腦波偵測,並產生電流刺激抑制癲癇,植入患者腦部後,能終身使用。經動物實驗證實成功率百分之九十二,打破世界紀錄。
由前交通大學校長吳重雨帶領的生醫研發團隊,研發出精確且高效率的癲癇治療晶片,獲二○一三年頂尖國際固態電路會議「卓越技術論文獎」和「展示會賞識獎」。
交大光電學院院長柯明道說,癲癇治療系統晶片是將大小約零點三公分乘零點五公分的晶片,以鈦金屬材料包裝後,植入人體頭骨內。
系統晶片分成兩個部分,一是閉迴路訊號處理系統,可在零點八秒內擷取腦波訊號,一旦判斷訊號異常,可能導致癲癇發作時,就會立即發出電波刺激,達到癲癇治療的效果。
另一部分是無線傳輸系統,當患者植入晶片後,可經由隨身攜帶的體外控制器,以無線傳輸方式,提供晶片發出訊號時所需的電能,讓晶片植入後終身使用,不必再手術取出更換電源。無線傳輸系統也會把腦內偵測到的訊號回傳,提供醫師診斷用藥的參考依據。
柯明道表示,癲癇治療晶片系統的主要突破,是晶片體積縮小及耗電量減少,避免對人體造成干擾。無線傳輸系統以無線供電傳訊方式,可避免因換電池所提高的手術風險與醫療成本。
研究團隊已透過癲癇大鼠進行動物實驗,成功驗證各項系統操作正常,癲癇治療功效高達百分之九十二,未來將透過國家型計畫進行人體臨床試驗。交大也計畫籌設一家公司,協助醫師進行癲癇病症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