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疾病管制署昨天表示,截至十月十二日止,今年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的本土及境外病例共一百一十七例,是近四年新高,其中百分之四十病例感染有生食習慣。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說,病毒性A型肝炎是透過糞口傳播,吃入受病毒汙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潛伏期約十五至五十天,感染後可能會出現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及腹部不舒服,數天後發生黃疸,大多數病例會自然痊癒,並終身具有免疫力。
劉定萍說,國際間常見A型肝炎相關風險食物,包括生蠔、毛蚶及扇貝等魚貝類海鮮,以及冷凍藍莓、覆盆子及半乾番茄等水果。
她說,近年台灣環境衛生改善,大部分兒童或青少年並無A型肝炎抗體,較容易因為食用到被A型肝炎病毒汙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雖然A肝死亡率不高,但對於老年人或慢性肝炎(如B型肝炎帶原及C型肝炎感染者)患者,有較高的風險併發猛爆型肝炎而導致死亡。
食品藥物管理署簡任技正方紹威表示,依據「良好食品衛生規範」規定,將A型肝炎檢驗納入廚師及餐飲工作人員健康檢查的必要項目,降低病毒經由食品處理過程散播的風險。
疾管署呼籲,A型肝炎常流行於衛生條件不佳的地區,民眾應加強個人衛生,不論在國內或國外應選擇衛生良好餐飲環境及食物,儘量避免生飲生食或食用未完全煮熟的餐點。
疾管署建議無A型肝炎保護性抗體者,可自費接種兩劑A型肝炎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並請醫師針對疑似病例加強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