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知識不流通誰之過?

馮建三(政大新聞系教授) |2012.03.06
2343觀看次
字級

三月一日,美國加州大學資訊研究與人類學系教授凱帝(Christopher M. Kelty)撰文哀悼〈虛擬圖書館〉的消逝。稍前,大陸留德學人程瑾寫了〈祭奠我的亞歷山大圖書館〉,他們說的是同一回事。運作已經兩三年、據說提供四十多萬學術圖書電子檔,供人自由下載、在烏克蘭運作但註冊於太平洋島國紐埃(Niue)的網站,遭英美德三國的十七家出版社聘請律師追蹤七個多月,最後假意捐款給該圖書館而確認主事者,成功起訴並關閉了這個電子空間。

這家公司每日服務將近四十八點六萬人次,以十八至二十四歲男研究生居多,主要來自印度(百分之十三點三)、美國(百分之九點六)與中國(百分之七點五)的造訪,但若以人口比例論,英國與德國更是名列前茅。無論是查詢、下載或上傳,這群年輕人都是主動在學習、探訪與分享新舊知識。這不是很好嗎?青年學子不打電玩,看書!好事,並且很有效率,該網站一年廣告收入不超過一千萬美元,提出控訴的十七家出版公司年營業額,無法得知,但其中較大的一家,就有十億美元。兩個數字不好相提並論,只是,知識究竟能不能夠自由流通,或者精確地說,以什麼樣的代價自由流通,再次成為議題。

妨礙知識流通的最大障礙,就在錢。不是有人出錢不讓知識流通,是知識創作者進入遭人綁架的「奇境」,坐視自己的勞動成果,變成他人謀財圖利的工具。這是說,各大學圖書館遭致英語出版商高價箝制,致使知識難以合理流通。有人逆來順受,有人是可忍孰不可忍,近例是元月上旬,劍橋數學家高爾士(Timothy Gowers)發起,抵制Elsevier學術出版集團的所有期刊,建議學人不投稿其刊物、不為其評審,也不擔任其編輯委員。登高一呼不到兩周,立刻就有二千七百研究人員響應,原因是學術刊物太貴、搭售,並且強制圖書館不能單獨訂閱特定期刊,必須依照出版商組合的套餐期刊,一起購買。

不但如此,這個二○一○年營收二十億英鎊、獲利七點二四英鎊的集團,絕口不談學術期刊從創作到審稿這兩種最耗用資源的工作,依照通例,大多是學術界無償貢獻,反倒說閣下誤會多多,利潤豐厚是因為自己的經營效率高哩!

學人所愛,就在資訊知識都能自由流通,不論疆界而平等使用。與此對立,出版商所鍾情,卻在利潤極大化,祭出創作有價、不能偷竊的正大光明旗號,要求流通必須受限,付款才行。這裡當然是有漏洞,學術期刊的作者大多側身各大教學及研究機構,他們得以安身立命,能夠安步當車撰寫論述的薪資,早就由各大機構(其中,納稅人的直接支付占了很大一部分)承擔,創作的物質基礎哪裡竟然會是出版商提供的?三尺童子皆知這個道理,怪異的是學界與西洋期刊出版商的這種衝突,屢屢出現,迄今仍然無法化解!雖然從歐洲到美國,政府在學界壓力下不能裝聾作啞,早就立法多時,要求各種研究成果在期刊發表後必須同時,至少是在特定但合理時間內,公開讓人線上與下載閱讀。沒想到,Elsevier等商家還好意思集體遊說,要求美國政府通過《研究成果法》(the Research Works Act),阻止這個規範的施行。

目睹Elsevier等集團得寸進尺與張牙舞爪,「美國圖書館協會」等十家全美及區域專業與倡議社團,已在元月底聯名致書並要求眾議院,萬萬不能屈服。美利堅民代是不是從善如流,眾人矚目。作為最早採用電子網絡的海內外學術界,亦當加油。繼續要求知識的商品性質降至最低水平,因此堅持期刊文章要走向自由與平等流通之外,學界必然也得面對,學術專書作為一種與期刊互補的文類,既然其創作成本在相當程度內,已經由納稅人通過政府稅收予以支持,那麼,當前的重度商業流通模式,難道不能增添新的成分,讓運作於烏克蘭、註冊在紐埃的電子圖書館,來日重現江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