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進入「冰雪時代」,過去半個月遭受前所未有的酷寒襲擊,但寒流腳步沒有停止跡象,數百個村莊溫度降至攝氏零下四十度,融化的雪還造成許多國家的河水水位暴漲,保加利亞已傳出洪災,令災情「雪上加霜」。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消息稱,目前歐洲的寒冷天氣與北極地區大氣環流現象「北極振盪」的變化密切相關。就大部分歐洲而言,今冬天氣不大可能打破二○○九年至二○一○年冬季的低溫紀錄。然而,部分地區的低溫可能在未來幾天超過歷史紀錄。
酷寒與「北極振盪」有關
目前歐洲大部分地區氣溫創下歷史新低。瑞士夜間溫度已降至攝氏零下三十五度,捷克部分地區降至攝氏零下三十九度,哈薩克甚至低到零下五十度,被媒體形容為「冰河期」。
氣候專家解釋「北極振盪」表示,通常北極冬季受低氣壓支配,中緯度地區受高氣壓支配。科學家以北極振盪指數來衡量氣壓變化。過去幾十年裏,北極振盪指數多為正值,北極上空的氣壓比平均值低,中緯度則比平均氣壓高。
如今出現氣象顛倒情況,北極振盪指數轉為負值,導致冷空氣被擠壓到中緯度地區,暖空氣則北上,出現「南寒北暖」局面。
「冰河期」並非單純的形容詞而已,媒體用字是根據專家的說法而來。許多全球知名氣候科學家都曾指出,目前橫掃歐洲的寒冬,不過是地球正邁入「小冰河時期」之始。
小冰河期與暖化 不矛盾?
此一看法與暖化觀點大相逕庭,但根據美國國家雪冰資料中心的統計,自二○○七年起,北極夏季海冰面積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六;這個數據,連最堅定的暖化派也無法駁斥。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拉姆斯多夫強調:「這波寒冷天氣與全球暖化的趨勢並不矛盾。」亦即這是短暫現象,全球暖化的趨勢沒有改變。
德國基爾大學教授拉提夫不同意這項觀點。他認為這已是長期的氣候改變,稱為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數十年震盪」(multi-decadal oscillations),例如北大西洋的海水溫度,已比地球還在暖化時的平均溫度低了幾度。
拉提夫也是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成員,他表示,從一九八○年到二○○○年及二十世紀初的地球暖化,約五成可歸咎於海洋的冷暖循環;如今循環逆轉,所以像今年這樣的寒冬可能會更常見,並持續二十年或更久。
拉提夫說:「全球暖化已經暫停,氣候可能會變得比較冷。」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大氣科學組織負責人提桑尼斯也表示,「數十年振盪」在全球各地同步展開,將氣候從「熱模式」翻轉為「冷模式」,然後在二、三十年後再翻轉回來。這些「數十年振盪」重整主要氣候模式,其變化是二十與二十一世紀全球氣候重大變化的主因。
小冰河期
極端天氣頻發生
如果小冰河時期真的來臨,世界會是怎樣的情景?
顧名思義,小冰河期指的是相對而言較冷的時期,但比主要的冰期暖和,維持的時間也較短。十五世紀至十九世紀中葉,氣溫偏低,被泛指小冰河期。
小冰河期之前,氣候較暖和的狀態也達數百年之久。此情況在十三世紀改觀,天氣逐漸變冷,海冰覆蓋面積增加。農作物及漁獲量明顯下降,全球頻繁出現饑荒與瘟疫。這時期也是暴亂、搶劫及死亡的高發期。因死亡率上升,全球人口成長率減緩。
小冰河期的天氣變異相當大,極端天氣發生頻率高。英格蘭資料顯示,在一六五九到一九七九年間,最的冬天冷及最熱的夏天多發生在小冰河期。歐洲大部份地區皆經歷數百年的寒冷惡劣氣候。雖然證據不夠齊全,但許多資料皆顯示,小冰河期是全球現象。
中國發生在南宋期間,氣候一度回暖,但仍舊偏低,而且維持不久,之後的元、明、清三代大多屬於寒冷年代。明代中後期,氣候寒冷乾旱,在十六世紀中,旱災發生八十四次,居歷史上各世紀之冠;饑荒連年,導致多次農民叛亂。
這次歐洲超低溫和大雪,各國政府都呼籲居民盡量減少外出。波蘭總理圖斯克還下令,解除醉酒者禁入救助中心的禁令,以防醉漢在街頭凍死。
無論小冰河期與全球暖化趨勢是否矛盾,「明天過後」這種極端氣候,誰也不願見到。
俄國一條天然氣管道 擺平歐洲
歐洲遭到嚴寒低溫肆虐,氣溫出現幾十年來最低溫,受災最嚴重的烏克蘭已有數百人死亡,當局設置了近三千個有暖氣的收容所,容納災民及遊民。初步統計,烏克蘭已銷耗十億立方公尺的天然氣。
俄羅斯國營天然氣公司警告稱,烏克蘭的瓦斯銷耗量已超過合約。奧地利能源公司則通報,俄羅斯天然氣供應量短少了三成;義大利瓦斯公司也表示,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少了兩成。
俄羅斯輸往歐洲的天然氣管線都經由烏克蘭,兩國卻為此糾紛不斷。二○○九年冬天,俄羅斯指控烏克蘭偷盜輸往歐洲的天然氣,怒而切斷對瓦斯的供應,導致歐洲十多國隆冬沒有天然氣使用。
這個月,國力較弱的保加利亞等國已徹底「斷氣」,商店裡的電暖氣銷售一空。保加利亞人湧入公眾場所,如咖啡店和夜總會,用群聚和跳舞取暖;北歐許多人劈材引火,圍爐而坐,而他們的政府幾乎無能為力,因為讓全歐洲發熱的生命線掌握在俄羅斯手裡,總理普亭用一條天然氣管道擺平了整個歐洲。
歐盟的天然氣消費六成依賴進口,其中四成來自俄羅斯,預測到二○二○年,進口依賴度將上升至七成三;二○○六年俄羅斯把價格從五十美元提高至兩百三十美元,歐洲用戶抱怨不已。
試想,在冰天雪地的歐洲,如果只有俄羅斯人住在溫暖的房子裡,歐洲人則凍得發抖,這是怎樣的景象。
寒帶牆厚 沒暖氣仍難捱寒冬
溫帶地方的建築,牆壁較薄,房間較大;寒帶則牆壁厚,房間小。英國南部、荷蘭、比利時平均牆厚二十三公分,德國三十八公分,波蘭及立陶宛五十公分,俄羅斯則超過六十三公分。
儘管牆壁厚,如果沒有暖氣仍是難捱寒冬。德國統一供應暖氣,但有上限,費用多退少補;如果暖氣用得太多,會額外收費,而且比較貴。義大利每個月暖氣費一百歐元(約台幣三千九百元),也有家庭用壁爐取暖。
美國芝加哥從九月開始供應暖氣,各州不同,看氣溫決定,也不一定集中提供,因為很多家庭有暖氣機。收費標準也不同,芝加哥一個月一百美元(約台幣兩千九百多元)。
澳洲南部較冷,許多人家用壁爐。因為環保觀念強,輸氣管道良好,壁爐燒的是對環境無害的天然氣。
用天然氣取暖,就像台灣用瓦斯熱水器一樣,有一氧化碳中毒的風險。波蘭就有五人一夜之間死亡。二○一○年,法國共有五十四人因取暖操作不當,導致一氧化碳中毒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