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波離尊者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由於他出身為首陀羅族賤民,佛陀不僅接納他出家,更要比他晚出家的諸位王子向他頂禮,這在當時強調階級尊卑的印度社會,是破天荒的事;充分顯示佛教的僧團,的確沒有階級之分。
由於優波離個性拘謹,對於佛陀所制定的戒條,都能一一遵守,從不毀犯,被僧團一致公推為「持戒第一」。佛陀總是勸弟子要以優波離持戒比丘為模範;每當各地僧眾間起諍事(意見不一致時,需以言論定勝負),需由德高望重、能明辨是非的上座長老調解糾紛時,佛陀多命優波離前往進行調解。
他奉命止息諍事時,總是秉持「彼處諍事彼處斷」的原則,只把「諍」的結當場解決,不把相關的事、人,在他處再提起,也就是盡量不擴大諍事。此外,面對好諍的比丘,優波離都會為他們進行懺悔,並在事前鄭重告訴大家:「諸位大德!奉佛陀的慈命,要我為你們好諍者依戒律作懺悔及處治,到時候請你們不要怪我,不要心裡不喜歡!」
此尊優波離羅漢像偏袒右肩,背手挺立,相貌凜然;眉頭微皺,目光瞿鑠,雙唇緊抿,有如「戒」的化身;彷彿正要開口向好諍的比丘作告誡,同時體現了作為長老的威嚴、以及持戒比丘的風範。其袈裟衣紋自腰部起,紋路逐漸凌亂,表現了尊者為了調解諍事,不辭辛勞往返各地僧團的情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