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書法家蔡襄,學識淵博,書藝高深,同蘇軾、黃庭堅、米芾並列為「宋四家」。因他留有修長飄逸的鬍鬚,故有「美髯公」之謂。宋仁宗閒暇時,無意間問道,你鬍鬚這麼漂亮,睡覺時,是放在被子裡呢還是被子外?
由於平時沒留心過這件事,蔡襄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晚上就寢時,他想起白天仁宗的問題,便嘗試如何擺放是好。結果,無論他怎樣放置,都覺得不舒適。就這樣折騰得整夜都沒睡安穩。
蔡襄因留意鬍鬚擺放而無所措這件事,粗粗聽來只是有趣,細細想來卻有禪意在茲。蘇東坡一生寫過不少禪詩,在〈書焦山綸長老壁〉一詩中,就曾以此取譬,抒發對人生哲理的感悟:「君看頭與足,本自安冠屨。譬如長鬣人,不以長為苦。一旦或人問,每睡安所措。歸來被上下,一夜無著處。」這首詩,著眼的雖然是塵俗小事,但生發出來的道理卻值得思考。「此言雖鄙淺,故自有深趣」,正所謂「大道無所不在」。
蔡襄對自己的鬍鬚原本並不介意,經過仁宗這麼一問,便開始關注起來,結果卻是無所適從。
還有一則類似的寓言:蜈蚣因有百足,行走協調而又疾速。一天,牠低頭時發現自己原來有那麼多隻腳,便陷入了冥思苦想:「如何有規律地挪動每一隻腳,才能避免互相糾纏和碰撞呢?」
結果,當牠把自己的思索付諸行動時,卻發覺不知該邁哪一隻腳,因而動彈不得。這就像那個學步的邯鄲人,刻意地去模仿別人走路,結果連正常的步伐都邁不出去了。
這說明,過度關注與刻意計較,會讓人鑽進執著的牛角尖,陷入無端焦慮和自我折磨之中,心靈也隨之失去閒適和曠達。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事情也是這樣。你不過分留意它時,以一顆平常心對待之,一般都順暢自然,一旦刻意關注,縈懷執著,煩惱也便相繼而生,有時甚至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養花種草的人都知道,如果侍弄得過了頭,有可能造成花草的枯萎甚至死亡;對子女的管教培養也是這樣,關注與呵護過度,往往會適得其反;另外對於事業發展來說,執著或許很重要,但如果不諳「捨得之道」,會讓你失去許多不該失去的東西。因為你「若自己過度執著時,即使遇到了真理,也聽不到它所帶給你的啟示」,這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