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十年來,在香港與美國好萊塢電影資本主義與技術人才的夾攻下,台灣除了魏德勝導演的《海角七號》是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外,缺乏票房與資金的投入,導致人才與創意流失,沒有了資金的浥注後,國片常淪為「藝術片」、「小眾電影」或紀錄片的代名詞。然而,除了投入的拍片成本外,好的劇本與專業電影從業人員,更是構成一部經典電影中不可欠缺的要素。鈕承澤導演與製片人李烈募資七千萬所拍出的《艋舺》,由新生代偶像阮經天、趙又廷領銜主演,網羅了王識賢與馬如龍,集合老中青三代演員,上映首日票房即破千萬,繼《海角七號》後再現大家排隊看國片的盛況。
未演先轟動
榮獲二○○九年華文部落格大獎地方參與類首獎的部落客upart,以從小在老艋舺淡水河旁長大、紀錄萬華的在地人經驗,對這部黑道電影開了第一槍:
文中對於劇組搭景對古蹟的破壞、拍片期對當地住民所造成的不便、以及可預期的未來觀光人潮對於萬華的破壞多所針貶,尤其擔憂黑道的題材會對萬華造成負面的印象,獲三百多篇留言,吸引網友熱烈轉載與回應。對文章叫好與叫囂的意見呈現兩極化,有網友擔憂萬寶里、剝皮寮已經沉寂許久的人文文化會被電影《艋舺》汙名化,也有許多人認為無須多慮,更多人持保留的意見,認為應該完整看完整部電影再下結論。
不可承受之輕
偉大的城市過去一定有黑暗的一面,二十世紀倫敦的開膛手傑克、上海的杜月笙、紐約的愛爾蘭移民黑幫、晚近的香港以古惑仔為主題拍成電影。艋舺也有一段不想被人提及的歷史,針對於網路上的批評,《艋舺》電影部落格也急忙跳出來澄清「搭景有取得同意」、「搭景以不傷古蹟」及「拍攝完畢現場回復原狀」為原則。電影演的是虛構情節,踩在這塊曾為黑道文化溫床的既定印象痛處上,恐怕是文史工作者與地方人士不願樂見的。
跳脫情非得已
提到《艋舺》,不能不提到人稱「豆導」的導演鈕承澤。他前一部作品《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拍的是演藝圈紀錄片,但演的是自己與演藝圈的真實故事:九歲從影,經歷過貧困的演員生涯,荒誕不經的年少父親的病逝、摯愛的離開與母親關係間的調適,如今已年屆不惑之齡的他,拍完《艋舺》後,在微網誌噗浪上用自己在電影中拿著酒杯的劇照,對朋友、對自己的工作生涯的致敬。
有教育意味的黑道電影
《艋舺》故事背景設定於一九八七年左右,描述淳樸少年蚊子(趙又廷飾)進入高職後因為遭受校園霸凌,而走上幫派這條不歸路的故事。
蚊子被和尚(阮經天飾)所搭救,然後為了義氣,與志龍(鳳小岳飾)等校園混混們歃血為盟。志龍的爸爸Geta 老大(馬如龍飾)是艋舺廟口幫最大的保守勢力,試圖捍衛黑道傳統的價值觀,拒絕與外省掛的幫派合作瓜分艋舺。然而,就在野心勃勃的文謙(王識賢飾)出獄後,劇情急轉直下,角頭們紛紛遇襲中槍身亡,開始捲起一場腥風血雨……
仔細看完這部電影《艋舺》,若干暴力情節描述並非劇情的重心,對於情色產業與私娼戶的描寫也僅是輕描淡寫。許多重視細節的考據,如演員手中的寶麗龍便當與招牌搭景考據,更可以看得出來劇組的用心。在官方網站的幕後花絮中,一位中年人看到懷念的搭景,回憶當年「彷彿年輕了三十歲」,足見劇組考據用心。
剃著光頭嘗試演出兄弟的阮經天,與演出和自己外向性格迥異的趙又廷,這兩人都如未經琢磨的原石一般,在片中大膽嘗試了與既定印象不同的角色。永遠的本土劇男主角王識賢與「代表會主席」馬如龍,兩人的演技更是爐火純青,在片中釋放的能量,讓人毫不懷疑他們的職業就是活生生的流氓。令人驚訝的是素以插科打諢立足演藝圈的諧星陳漢典,在劇中展現了嚴肅一面,同時把校園混混流里流氣的一面詮釋得十分生動。
此片可以看到老一輩講傳統仁義、拒絕使用槍械的黑道,也可以看到野心勃勃想要篡位的中生代,還有青澀稚嫩的校園幫派,各種年齡層演員的同台飆戲,隨著劇情的演繹與發展,劇本編寫不動聲色地點出了「歹路不可行」、「出來跑的總是要還」等勸世觀,依筆者的管見,這是一部非常適合家中有叛逆青少年的家長們闔家觀賞的電影。
誠然網友們還是點出了劇中有些許不符合當時設定的情節設定,但《艋舺》並非求真實的紀錄片,大抵上還是呈現了一九八三年代左右的萬華榮景。隨著柏林影展的邀展,瑕不掩瑜,這是一部無疑地會讓觀眾掏錢進入戲院、在將來台灣影史上會記上一筆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