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春秋】剪綹--扒手

展華 |2009.11.10
1533觀看次
字級

閩南和台灣地區習稱扒手為「剪綹」。

「剪綹」最初的含義就是盜取,許多古籍都有寫到。如元.岳伯川《鐵拐李》第一折:「這老子倒乖

!哄得我低頭自取,你卻叫有剪綹的……」明末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十七卷中:「那老者趕早出門,不知在哪裡遇著剪綹的剪去了。」清代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九十三回中:「原來這人是剃頭的待詔,又兼剪綹為生,專在渡船上,乘著人眾擁擠之間,在人那腰間袖內遍行摸索。」

為什麼要用「剪綹」作為小偷的代名詞呢?一般,偷東西者統稱之為賊,但喜歡做文字遊戲的中國人卻偏偏不輕易罵人為賊,輕謾一些的稱呼「扒手」,高雅一些稱之「三支手」、「梁上君子」等。

而將小偷稱作「剪綹」,既形象而又生動。原來,古時人們佩帶財物往往用絲帶(即「綹」)繫住。小偷竊取財物時,首先就得剪斷繫物的絲帶,這是當時小偷行竊的一種主要手段。

殷偉著的《剪綹高手》,其中就有一段描寫剪綹的行竊手段:「清代京城有個剪綹賊,經常身揣二枚銅錢,一側磨成利刃,非常鋒銳。平時,他手指夾銅錢,將未磨過的一側向外,如同拿著零用錢,專門在人多擁擠的鬧市閒逛。盯上目標後,故意找話搭訕,悄悄用銅錢一側鋒銳利刃割人包裹衣袋,扒竊銀子財物。由於偷技嫺熟,很少被人發現,在京城那夥剪綹賊中,他堪稱高手。」

說到此,應該對剪綹的由來有所了解了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