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商勾結 汰舊老米充當新米 轉賣國小賺價差 檢調上追農糧署
【本報綜合報導】台灣地區部分縣市鄉鎮農會人員,涉嫌勾結糧商、碾米廠將農會代理保管的公糧掉包,以劣質食米轉賣國民小學充當營養午餐,牟取暴利。調查局中部機動組接獲密報,在彰化地檢署檢察官林依成指揮下,昨天展開搜索、約談行動。全案日內將有重大發展。
據悉,涉案的農會包括彰化縣農會供銷部田中倉庫、台中縣大甲鎮農會、宜蘭縣五結鄉農會、桃園縣龍潭鎮及大溪鄉農會。被約談的農會人員包括供銷部職員及倉庫管理員。
調查局中部機動組幹員昨天帶回二十多名涉案人員訊問,其中層級最高者為農糧署北區分署產業課長蕭石定。辦案幹員目前亟待了解的是,農糧署是否早已知情,卻未舉報及採取必要行動。
農會供銷部代理公糧業務,為照顧農民,每年辦理公糧計畫收購及餘糧收購,然後存放在農會倉庫或寄放糧商米倉內。辦案人員於一年多前接獲密報,指稱不肖商人勾結部分農會人員以劣質的陳年老米充當新米,供應國小營養午餐,賺取米價的差額,至於數量到底有多少,將進一步調查。
由於陳年老米與新米在風味上差異不少,一般協助學校辦理營養午餐的中央廚房料理人員應該在煮飯過程就會發現異狀,有無中央廚房人員與校方高職員涉入,亦要一併了解。
農會人員指出,陳年老米與新米在營養方面差異不大,只是香味、Q度較差,而且老米於新米同樣數量時,煮出來的飯較多,口味不佳,且白米長期屯放可能潮濕發霉,容易受到黃麴菌污染,產生黃麴毒素,食用後可能衍生肝病、腎臟等慢性疾病。
他強調,拿劣質米掉包公糧的現象由來已久,而以製造飼料米名義申購淘汰舊公糧,實際上賣給學要當營養午餐,或供應給國軍、監獄等單位的現象也相當氾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