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戀桃花源 如夢之夢-用佛法談創意的賴聲川

章明中 |2008.12.27
3548觀看次
字級

長髮和甜甜圈鬍是賴聲川的正字標記,身兼導演、編劇、舞台設計、教師,早期一手創立「表演工作坊」,創團作品《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幽默逗笑的背後,隱藏深沉哲思。從過去到現在,賴聲川走過劇場荒蕪年代,現在台灣劇場己然進入百花爭鳴、生氣蓬勃階段,賴聲川可說是開拓劇場荒蕪年代的先行者。


前幾年因為SARS的關係,當時國家劇院上演《在遙遠的星球,一粒沙》,每天的觀眾席上,一片都是觀眾戴口罩的白光反射,「賴導」賴聲川破例,每晚出來謝幕,讓我印象深刻。後來問他,他說當時是非常時期,「這一點人與人之間『心』的連結,我們都要珍惜」。就是這樣一個用「心」的導演,我們看見了賴聲川可以在台灣戲劇史上留名的重要創作。

台灣劇場最燦爛的一顆星

被《亞洲週刊》譽為「亞洲劇場導演之翹楚」,賴聲川是華文世界最著名的劇場工作者之一,從1984以來,以強烈的創意吸引觀眾湧入劇場,帶給台灣劇場新生命,從此持續為中國語文劇場開拓新的領域與境界。在文學大師余秋雨的觀點中,賴聲川和他領導的「表演工作坊」總能彈撥無數觀眾的心弦。

2007年入選中國話劇百年名人堂的賴聲川被日本NHK電視台稱為「台灣劇場最燦爛的一顆星」;美國橘郡記事報稱他為「台灣現代劇場的創造者。世界上很少劇場藝術家有賴聲川如此廣遠的成就。」遠東經濟評論曾稱他的作品為「中國語文世界中最精彩的戲劇」;美國新聞週刊說他的作品「是最新的印證,台灣正創造著亞洲最大膽的中國藝術。」新加坡聯合早報說賴聲川的戲「為世界華語劇場創造了一種嶄新的悲喜劇經驗。」

賴聲川的創舉在於他創造出新而有深度、厚度及高度的劇場文化,進而創造新市場,新觀眾,以及新文化創意產業。1985年創團作《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演出後的副產品,有聲錄音帶,早已成為台灣唱片業界的傳奇性產品,無須宣傳,自己能賣上兩百萬張,後來的「相聲系列」都有類似的市場威力。賴聲川於九○年代創造另類當日電視情境喜劇《我們一家都是人》更是他獨特創造力的表現。至去年為止,未經授權在大陸登場的《暗戀桃花源》演出超過一千場。他作品盜版DVD出版之廣泛,可見賴聲川的影響力。

大膽宣示創意確定能學

賴聲川是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戲劇藝術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教授及前院長,曾二度榮獲中華民國國家文藝獎,也曾獲選為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舞台劇《暗戀桃花源》獲選為中國話劇百年十大名著之一,電影《暗戀桃花源》獲東京影展銀櫻獎、柏林影展卡里加里獎、金馬獎、新加坡影展最佳影片等,並於1993年代表台灣參加奧斯卡獎;《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於1999年獲選為聯合報選出之「台灣文學經典作品」;《如夢之夢》並於2003年榮獲香港舞台劇獎「最佳整體演出」等三項獎項。

這兩年,賴聲川赴美國史丹佛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及駐校藝術家,並創作新作《中間道》。2006年開始在大陸巡迴的《暗戀桃花源》已經在十餘城市演出六十場,正在當代大陸劇場創意及市場經營發揮深厚的影響力。

賴聲川也出版許多書籍,除了與劇場有關的,還有許多書都與佛法有關。其中《賴聲川的創意學》一書是創意論述中的新貢獻,融合了賴聲川多年的實際創意經驗和教學經驗,大膽宣示創意確定能學,並一步一步引導讀者進入創意的殿堂。該書在兩岸都成為暢銷書,許多大企業把它當高級幹部必讀之書。除了劇場著作之外,賴聲川多年來從事哲學及佛法書籍的翻譯工作,包括《僧侶與哲學家》、《證悟的勇氣》以及成為暢銷書的《快樂學》。

選擇人跡稀少的路行走

洋洋灑灑的成就,真正的賴聲川其實就是個相當專注的藝術工作者,他回憶1983年剛從美國回台灣,「當時的台灣真是文化沙漠,沒有硬體,也談不上軟體。」賴聲川說,當初他有兩個選擇,「我在美國念了博士,可以把美國那一套完全移植過來;當然,我也可以把我自己的訓練全部丟掉,看台灣需要些什麼,重新開始。」

就像美國詩人佛羅斯特的最有名詩作「未走之路The Road Not Taken」所寫,「在某個地方,在很久很久以後;曾有兩條小路在樹林中分手,我選了一條人跡稀少的行走,結果後來的一切都截然不同。」賴聲川選擇的路人跡稀少,但果然截然不同。賴聲川回憶,他當初就先找了一些認同他理念的人,從台北藝術大學前身關渡藝術學院的學生開始,「我記得第一場演出叫做『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只有一百個人的觀眾席,侯孝賢、楊德昌、吳念真、金士傑、卓明跟朱天文都到了。」

就這樣過了一年,「那一夜,我們說相聲」誕生,「那其實是個意外,我原本只是探討相聲死了這個命題,甚至就是沒人知道它死了這件事,沒想到後來達成保存文化的效果。」

創意源於追問動機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大賣之後,劇團的壓力就變得很大;第二齣戲「暗戀桃花源」也相當成功,「我看到觀眾得到更深的滿足,很多社會的議題在劇場裡面得到充分的討論。」現在一路慢慢走來,表演工作坊已經超過二十年,「現在的社會氛圍,看舞台劇已經成為大家的休閒選擇之一,是很值得高興的一件事。」

出版了《創意學》的賴聲川,處理「感覺」之細膩,全國知名。他說創意來源,無非是「永遠要追問自己的動機」,他回憶二○○一年到印度佛陀證悟的菩提迦葉參加佛法研習營,「我突然看清,在藝術中的學習有其限制,要怎麼補償這個限制?」

同樣是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大提琴家馬友友把它變成了建築的光影流動,舞蹈的旋轉低喃;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把它變成了2008年下半年的最新創作「花語」。透過藝術家的感覺轉換,創意無限延伸,但更多時候,藝術提供人們美與安慰,也刺激大眾從藝術中尋找靈感,為產品加值,也為質感加分。

賴聲川表示,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內涵在於創新,富於創新能力更是產業發展的生命線。以創意當核心設計生活產品,要是這個創意可以被大眾需要,創造了價值,它就是「商品」。這個文化涵蓋甚廣,當哲學帶動了文學作品的誕生,當文學作品又成為藝術的文本與傳遞,藝術更可以刺激產業升級,形成一個社會美的循環,關鍵也都在創意。

毒素可以轉化成智慧

於是賴聲川想到佛法所說的智慧與方法,修行的人,如果要對佛法有更深的體驗,智慧、方法兩者必須兼有。企業都了解這個道理,如果沒有方法來執行,再偉大的想法也沒有用。

創意,從改變看法開始,創意是自己出一個題目,然後自己去解題。要有創意,首要是改變自己的看法。賴聲川也以電腦來比喻,人就像電腦,也有一個作業系統,「但是我們所有的預設值都不利於創意,我們把一切事物制式化、固定化、格式化,」不只是做事方法,連人生都格式化。

賴聲川說,星期一到星期五上班,週末則休閒,這種生活和創意隔得很遠,「我不是說生活一成不變就跟創意無緣,只是你要認清自己已經掉入一種格式,這格式會不會影響你看世界的方式?你看事情會不會因此變得愈來愈狹窄?能不能看到更多可能性?會不會更包容?」打破生命的界限,脫離外人給予的框框,創意才有可能源源而來。

賴聲川說影響創意有三個毒素:經驗、習性與動機,「你認為他是毒素,但一旦經過轉化,就可以變成智慧。我們每天累積經驗,是不是能轉化對創意有所幫助,大部分人都作不到,因為大家累積經驗都是不自覺的。如果可以主動出擊,經驗對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賴聲川說,透過智慧去思考,就會發現哪些經驗要保留,哪些經驗不保留,關鍵就在於習性。

舊戲重演永遠有新爆點

表演工作坊重新搬演《暗戀桃花源》,在幾經思考之下,決定把劇中虛構的劇中劇「真的變成」兩個劇團在演出,尤其是邀約明華園一起顛覆先前的版本,更是天外飛來一筆的好創意。

曾經三度搬演並改編成電影的《暗戀桃花源》,自1986年首演後即成為表演工作坊的代表作。要重新上演,賴聲川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請來明華園擔綱演出〈桃花源〉部分,一下子明華園三花丑角陳勝在飾演的老陶,花旦鄭雅升飾演的春花跟風流小生陳昭香飾演的袁老闆突然全副武裝衝上舞台,質疑表坊占用場地,劇中劇就這樣出現,「這就是貨真價實的兩個劇團搶一個舞台的戲。」一時間,兩個劇團同台對陣,一文一武,一國語一台語,一現代一古代,一喜一悲,經過協議,最後兩團決定共用同一個舞台,共同完成屬於這個年代的《暗戀桃花源》。

藝術這一行源自於感動

在學校教書,有時候賴聲川也會非常沮喪,雖然可以接觸現在學生的思想,但學生的反應有時候會澆熄老師的一腔熱情,「有一些研究所學生,譬如說學導演或編劇的,理論上應該是很有創意的,但有些學生教了就會,但有些學生怎麼教都不會,歸因為天分嗎?不對,而應該歸因於我自己沒有突破。」賴聲川說,他有一次在印度參加一個佛法研習營,突然想到突破的方法,「用佛法的角度來看,一個人想要修行,必須具備兩個條件,智慧和方法,應用到各行各業,都是可以的。在創業方面,我們都只學方法而忽略了智慧,怎麼去學智慧,就應該從生活中去學。」

藝術這一行,源自於感動,善於捕捉人世間的感動,是賴聲川的深厚功力。剛下檔的《寶島一村》,場場爆滿,賴聲川說,「寶島一村」是虛構的名字,位於嘉義某地的空軍眷村,經過他規畫的創作性排練期,王偉忠回憶中的眾多人事物化為舞台上三家人所經歷的五十年生活。「這是眷村的故事,也是台灣的故事。」賴聲川說,眷村裡面家家戶戶共同擁有的,是貧窮、苦難與鄉愁。「這一大群人從離家、到想回家、到『這裡就是家』的心路歷程,值得挖掘與分享。」的確,直到現在,雖然全台灣的眷村都已經拆遷完畢,從竹籬笆內出來的人才卻遍布各行各業,當年眷村的能量與人生價值觀,也隱然注入了台灣社會。

《唐喬望尼》走出了第三條路

「不需要分藍綠,這是台灣歷史共同的一部分。」賴聲川說,劇情中有不分青紅皂白就把家裡的唱片播放機沒收的憲兵,動不動就要把人抓起來,叫去問話之後又放回;也有村裡的人過世要找一具棺木,卻沒有錢,最後還是一個本省的木工答應代為製作;萬芳飾演的眷村媽媽則是每當村內有人過世,她就會做那一省的拿手菜紀念……這些點點滴滴的小故事,都很令人動容。

「我一直認為,通過了觀眾,戲才算真正完成,戲的功勞是演員全體的,不是導演的。」賴聲川從不會像其他導演,每晚一定要坐在觀眾席最中間,享受四面八方包圍的感動,「對於這一點,我很疏離。」但作戲的時候,賴聲川絕對是準備充分才上陣。

國家交響樂團前幾年邀請賴聲川執導莫札特歌劇《唐‧喬望尼》,在導演賴聲川安排之下,既不同於繁複華麗的古典歌劇排場,也不像音樂會歌劇那般陽春,在賴聲川的全心投入下,讓《唐‧喬望尼》走出了「第三條路」。這樣的成功不是偶然,賴聲川不但有自己的劇本,還有跟樂譜對照的劇本,他從音樂就開始研究,密密麻麻的筆記上面,看見了賴導對於挑戰的用心。「我感謝莫札特的幫忙。」賴導笑說,這齣歌劇每一段都是高潮,的確要感謝這位天才。

發揮創意優勢讓全世界驚艷

2009年聽障奧運明年將在台北舉行,台北要當起主人,用友誼跟感動來接待來自世界各國的聽障運動選手,而這個盛會的藝術節,賴聲川就是總監。與賴導是工作夥伴,也是伴侶的愛妻丁乃竺說,今年七月,大家都齊聚北京親自觀摩奧運盛會,「發現很多事情,有的我們想到,他們也想到:更多的是我們想到的,他們沒想到,也沒用到。這些都讓我們非常興奮。」

賴聲川則說,台灣最大的資產在於自由民主的環境,造就出台灣的偉大創意,「這不怕別人學,因為創意源源不絕。」包括煙火施放方式,包括台灣表演藝術團隊的堅強實力,包括整個聽障奧運藝術節要呈現的台灣意像等等,都已經在賴聲川的工作團隊當中,有了精采而清楚的藍圖。「我們不走集體美學路線,這不是我們的強項,但是我們擁有的創意,就是最大的資產。」礙於保密條款,賴聲川無法詳述太多,「說真的,論財力我們也比不上,何不好好發揮我們的優勢,讓全世界驚艷。」

賴聲川執導的表演工作坊在台灣藝術、文化及社會不但引領風騷,更有指標作用,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林谷芳就說過,「很多人都認為看表坊的戲是理所當然,這種指標的建立是非常不容易的。」林谷芳認為表坊的成功,和賴聲川本身謙虛,融合兩種不同文化,且兼具藝術和修行等,都有深切的關聯。「我常跟我美國同學說,台灣沒有劇場。」賴聲川說,即使如此,「台灣是非常可愛的地方,表坊更會繼續努力下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