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 台灣3部曲之首 一生與戲劇為伍的貢敏

張夢瑞 |2008.12.20
3681觀看次
字級

貢敏除了是電影編劇和導演之外,也是資深的戲劇人,儘管年逾古稀,但仍是「寶刀未老」的神態,每天忙著看書、看戲,最大的心願是希望政府文化機構能夠成立「戲劇圖書館」,他會毫不保留將自己全部的戲劇(曲)藏書捐出,將是他個人戲劇生涯的最大成就。

一生與戲劇為伍的貢敏寫過很多戲,包括舞台劇、京劇、電影、廣播劇,數量多得驚人,連他自己都弄不清楚到底寫了多少。最讓人讚賞的是,他的作品幾乎全部在舞台上、螢幕上、空中和觀眾及聽眾相會。另外,他還做過舞台、影、視導演、製片、評審、影劇顧問,甚至還寫過全本黃梅調電影、電視歌詞,由他製作的電視劇片頭主題曲也是他負責寫詞,不僅如此,他還是一位能玩樂器和粉墨登場的京、崑票友,堪稱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全能劇作家。

幾乎得過所有戲劇相關獎項

貢敏說:「我搞話劇是科班出身,拍電影是學徒出身,弄京劇是票友出身,至於拍電視完全無師自通。」台灣所有與戲劇有關的大獎,幾乎都有貢敏的位置,如國軍文藝金像獎、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金馬獎、教育部文藝獎。儘管得獎無數,貢敏卻表示,「尚未寫出真正滿意的作品。」因此至今依然未停筆。

戲劇的範圍很廣,對於每個劇種,貢敏都有一定的涉獵和素養。以京劇來說,在貢敏接掌國光劇團藝術總監前,他就寫了不少國劇劇本。早年三軍劇團每年都要舉辦國劇比賽,貢敏當時為海光劇團寫了7、8個劇本,包括「貞觀圖」、「花木蘭」參加國劇競賽,年年得獎。國光劇團新近上演的「天下第一家」亦是出自貢敏早年的創作。任職國光後,貢敏還策畫了「本土京劇系列」演出。

為什麼會演出一系列的本土京劇?主要是貢敏認為,京劇老戲演的都是古代故事,台灣新編的戲碼也多向非台灣的傳說、歷史取材,造成一般台灣觀眾對京劇不感興趣。於是策劃這次演出,首齣戲「媽祖」就由貢敏自己執筆。一般來說,國劇演員和編劇都是從小作科、拜師,但他完全不同,完全是累積多年來的看戲經,自己摸索出個中道理。

自習扎下深厚國學基礎

1931年出生的貢敏,本名貢宗耀,南京人。「貢」這個姓與「端木」同源,台灣這兩個姓氏都不多,像貢敏這樣的人就更少了。從小就經歷了對日抗戰、國共戰爭的貢敏,童年時所受的教育不太完整。

據貢家表示,他家原來開書店,父親愛看京劇,小時候他常常跟著父親逛戲園,很自然地就喜歡上戲劇。京劇的故事大都來自《三國演義》、《水滸傳》、《七俠五義》等通俗小說,但劇情常常掐頭去尾,只演其中一段,讓貢敏看得到口看不到心,難窺全貌。好在家裡開書店,於是看完戲後他就急著找書看,也養成他愛閱讀的習慣。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人幾乎把南京給全毀了。貢敏家的書店也難逃此劫,貢家由小康淪為小販。在那個動亂時代成長的貢敏,沒有機會受完整的正規教育。所幸從小看傳統戲曲、閱讀小說,讓他從自習中扎下深厚的國學基礎。

不看話劇時就讀劇本

貢敏與現代話劇結緣起源於15歲那年,儘管那已是60多年前的往事,貢敏卻記憶猶新:「那一天,我第一次看到話劇,是曹禺的『原野』,採用透視法設計的布景相當逼真,視野寬闊,鐵軌就從我的眼前直直通到天上,真是神奇,我被這片奇景吸引得目瞪口呆,沒有唱唸作打,演員又穿著現代服裝,戲劇性很強,給我極大的震撼與感動。」從此他迷上話劇。

小時候貢敏讀章回小說用以補充京劇的故事,看不到話劇的時候就看劇本。當時劇本很多都有出版,中國幅員大,劇團多,劇本需求量大,不像台灣,一個劇團演過的劇本另一個就不演了。所有戲劇家中,貢敏和許多從事戲劇工作者一樣,心中最崇拜曹禺,他認為,曹禺是中國現代話劇開拓者,1933年處女作《雷雨》問世,為中國話劇寫下最重要的奠基之作,他甚至認為中國迄今沒有其它劇本超越《雷雨》。其後《原野》、《日出》再次問世,曹禺地位顛撲不破。

在反共抗俄期間,貢敏利用各種管道,冒著危險,私藏了曹禺所有的劇作。待兩岸開始交流後,他立即赴北京登門拜訪曹禺及吳祖光等人。由於熟讀名家的作品,貢敏不否認他們對他的啟迪,他的劇作或多或少受了他們的影響。貢敏透露,他在閱讀劇本的當兒,也在心中立下志願,未來要朝戲劇之路發展。

貢敏年 中山堂一片「貢敏聲」

戲劇果然成為他一輩子的志業。民國37年軍中招考話劇隊,剛滿17歲的他和一群愛戲劇的朋友都去了,他的父親擔心他年齡太小,一度曾反對他前往,可是他決心跟著國軍一起跑、一起演戲。民國39年隨著18軍11師的話劇隊一「飛馬劇隊」,由金門來到台灣。和他一起去報考話劇隊的17個人,最後只剩下他一個。此時家人都流離四散到各地,明知無家可歸,想家也莫可奈何。

貢敏在劇團待了一陣子,之後進入政戰學校影劇科,民國43年畢業。在這段期間,貢敏得到許多戲劇名師的引導,包括李曼瑰、齊如山、梁實秋、鄧綏寧、張英,真正進入戲劇世界;同時亦結識了張永祥、趙琦彬、宋項如、聶光炎、劉維斌等許多同窗。彼此互相切磋、鼓勵,這股動力激發了他們不斷往前邁進。

之後,一連3年,貢敏在許多比賽中得到大獎,先是44年,導演「陋巷之春」獲國防部文康大競賽首獎。當時軍中話劇隊很多,國防部每年都要徵選劇本,45年,他寫了一齣獨幕劇「落魂崖」,得到首獎。46年創作短篇小說「第四面牆」,獲香港亞洲畫報徵文第一名,獎金1千元。同年編寫的《風塵千秋》(四幕話劇)也獲得國防部徵文第一名,獎金5千元。那個年代軍中待遇菲薄,官拜中尉的貢敏每個月的餉錢只有7、80元,而寫作卻給他帶來極可觀的收入。民國46年到台北中山堂參加話劇比賽的7個劇團,有3個劇團演出他的劇本,現場一片「貢敏聲」,朋友見面都以「貢敏年」讚揚他。

電影工作由學徒開始

貢敏清楚自己喜歡戲劇,適合戲劇,「作戲很好玩,以前只覺得戲很好玩很熱鬧,後來被話劇感動,走上戲劇之路,才發現戲裡有很多影響人心的力量。多數人的工作和自己的興趣相違,我很幸運,工作能夠和興趣結合。」

1961年,貢敏從政工幹校調往中國製片廠,在那裡從零開始學習,工作了整整10年,做過劇務、策劃、編輯、音樂、剪接、編劇、副導演、導演等工作,從新聞片開始,紀錄片、軍教片、劇情片等全部都拍過,大大小小有10餘部。1969年,大導演李翰祥拍攝「揚子江風雲」,邀請貢敏擔任他的副手,彼此合作愉快,片子殺青後,李翰祥無法赴日本為影片做配音等後製工作,改由貢敏代勞。貢敏匹馬單槍闖東京,完成任務,也大開眼界。日後張徹和張英並邀請他去香港發展,這就是貢敏豐富的電影「學徒生涯」。

在香港貢敏導演了武打片「小拳王」,演員孟飛因為參加此片男主角的招考,得以進入電影圈。「小拳王」大賣,公司希望他長久留在香港,但貢敏對打打殺殺的武打戲沒有興趣,只是因為當時流行,不得不拍。另外,他對香港的工作環境也不習慣,心情變得十分低落。1969年底,中視開播,貢敏決定回台灣,「畢竟,家在這裡。」

一甲子歲月未離開戲劇工作

貢敏為中視編導過「怒江春暖」、「大江南北」一系列受歡迎的連續劇。接著華視開播,要拍一部黃梅調大戲「七世夫妻」,邀請凌波、李璇擔任主角,華視力邀貢敏為此戲編戲兼導演。貢敏的長才在此戲中展露無遺,華視不願放走這麼好的人才,他就留在華視作了好長一段時間。

從一開始的話劇演員,再到政戰讀影劇科,畢業後投身海軍話劇隊,回母校教書,進入電影製片廠,作導演,寫劇本,到香港從影,又回台灣編導電視劇,近一甲子的歲月,貢敏從未離開戲劇工作。寫劇本佔據他作品的絕大多數。由於他創作量大,品質又精良,得到前輩劇作家魏子雲的青睞,推介他進入評審和學術性的研究,開始擔任新聞局、文建會、教育部等單位舉辦的劇本評審工作,並因此結識胡耀恆、李殿魁、黃美序、曾永義……等戲劇學者,使他視野更形寬廣;師執輩如俞大綱、張佛千、姚一葦、王藍、吳若、鍾雷、張繼高、李翰祥對他均有所啟迪。

讀萬卷書 看萬齣戲

劇評家黃美序曾以「師父帶進門,修行在個人。」形容貢敏努力不懈的精神,他認為,貢敏雖然得到許多良師的指導,如果沒有他自己的苦修、毅力與天賦,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貢敏自選的座右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看萬齣戲」正可說明。

事實上,貢敏非但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更是看萬齣戲的實踐者。貢敏的朋友都有這個經驗,要找貢敏,他不是在劇團工作,就是在劇場看戲,要不然就在看電影。從他搜集的戲劇書籍和錄影帶、DVD亦可看出他的用功態度。據貢敏表示,他每到一個地方旅遊,第一件事就是逛書店,選購戲劇書籍,接著再逛唱片行。他的「戲文書屋」收藏的戲劇圖書、影音資料,是台灣個人收藏中最豐富的,其中光是劇本就有3、4千冊之多,戲劇錄影帶也有2、3千捲。他把讀書當作一大樂趣,因此愈讀愈有味,「我的老師和朋友都在那裡,隨時要向哪位請教,就從架上把他們請下來。」貢敏收藏這些書不僅供自己參考,任何研究戲劇、戲曲的人需要參考,他都不吝出借供人影印,大家一起分享這些寶貴的知識資產。也因為如此,他亦蒐藏了不少碩、博士論文,這都是借用他資料的研究生完成論文後送他一冊以為回報。

擇善固執 竭盡所能

貢敏一輩子都在不斷吸收,他常說,吸收就是受影響。前幾年,有人請他寫下影響他最深的一句話,他毫不考慮地寫下「擇善固執,竭盡所能」。這句話來自兩部書,分別是《約翰克利斯朵夫》、《英雄與英雄崇拜》。貢敏說,「人有各種才具,有人因打仗成為英雄,有人因寫詩成英雄、有人因歌聲成為英雄……選擇自己最適合自己的事,把它發揮到淋漓盡致,擇善固執,選定目標、找到方向就竭盡所能。」

 除了吸收,貢敏還不斷磨鍊。下面就是一個例子:1991年,貢敏為廣播電台寫了一系列的「千古風流人物」廣播劇集,這是他繼1964年,在民防電台主持兩年的廣播劇演出,寫出不少劇本後,再度執筆寫廣播劇。參加演出的都是藝文界知名人物,有:馬森、薇薇夫人、瘂弦、羅蘭等。有人對他寫廣播劇不以為意,認為他的筆鈍了。否則為何來寫廣播劇?劇評家黃美序對此事有不同的解讀,他指出,英國許多著名編劇家都從寫廣播劇開始,主要是廣播劇全憑聲音去打動聽眾,文字語言是它最主要的工具,所以寫廣播劇是劇作家最佳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磨刀石」,他對貢敏寫廣播劇一事的看法是,「對他的編劇技巧,仍有磨鍊的功能,也顯示他不斷求進步。」

為了生活灑狗血

貢敏最喜歡寫喜劇,他也坦承寫喜劇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讓人發笑,層次有很多種,個人對幽默的感受不同,思想上的笑料最高級,言語次之,動作最低,要讓雅俗共雅的人都能笑得開心,才是最高超的喜劇。」

有人問貢敏,他最滿意的作品是哪一部?每次提到這個問題,貢敏總會顯得很無奈,他說:「我踏入戲劇這一行時,正是反共抗俄叫得最響的時候,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寫反共、呼口號的東西,這些材料都不是發自內心寫的,對觀眾有所欺騙。我一個人逃到台灣,身無恆產,為了生活,不得不寫些媚俗、灑狗血的東西,以因應市場。」貢敏透露,他最滿意的作品是一些只寫了大綱的未完成之作,擱在那裡,一直沒時間完成。

一般來說,劇本是不大出版的,劇本不像小說,小說讀者閱讀文字去欣賞作品,戲的觀眾卻很少閱讀劇本;絕大多數的人看戲、看電影、但不讀劇本。因此劇作家必須靠劇團演出,才能傳達創作者的意念,意念傳達出去後,觀眾還不一定能完全感知,如果能回過頭來看劇本,對創作者的意念會有進一步的認識。

希望大家分享寶貴知識資產

也因為如此,貢敏在接下國光劇團的職務後,即為自己的作品作選擇歸納,編成「戲劇文集」。他也知道出版界無人願意出版此書,因此計畫以自費的方式出版,供大家參考。他說,如果在結集之前,能將自己久想寫的部份題材完出,一併納入,那就更理想了。

儘管年逾古稀,但是貢敏展現的仍是一副「寶刀未老」的神態,每天忙著看書、看戲,一刻也不願浪費,他最大的心願是希望政府文化機構能夠成立「戲劇圖書館」,就像電影圖書館,他說,如果戲劇圖書館成立,他會毫不保留將自己全部的戲劇(曲)藏書捐出,成為人人可使用參考之公器,那將是他個人戲劇生涯的最大成就。可惜這個心願始終無法達成。今年8月,貢敏把他蒐藏的劇本及錄影帶,分別捐給國家圖書館及台大圖書館,他還是那句話:「希望大家一起分享這些寶貴的知識資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