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食有味】裝滿記憶的破布囊

文/林念慈 |2025.04.28
163觀看次
字級
圖/CH

文/林念慈

我許久沒吃「破子」了,記得東山的阿嬤家門口有株破布子樹,每年初夏結實纍纍,光採收就要大半日;破布子有明顯的澀味與黏膩,不能鮮食,摘採後須立即逐粒清洗、熬煮,一半加鹽、花生後壓製成餅,另一半則醃漬入缸。

兩種口味各有擁護者,我個人偏愛油煎破子餅,鹹香下飯,唯一的問題,是猛然咬到堅硬的籽,神魂與牙齒俱裂。阿嬤習慣坐在門檻上吃飯,茫然地看著黃昏,而向晚的天色也正凝視阿嬤,她隨意吐籽,一顆顆像小小的佛珠,也像子彈;父母應公平愛子,但實際上很難眾生平等,對三叔、屘叔而言,阿嬤是佛,對我們來說,那愛裡有些太堅硬的東西,時不時磕著牙。

飯後,我們各自拉一張塑膠椅,圍坐在破布子樹下,但不大交談,像一個神祕的儀式。偶爾有蒼蠅掠過阿嬤的臉,她下意識地撥開,而母親穿著優雅,坐在那裡顯得格格不入,婆媳之間,就連沉默也是場槍林彈雨;我盯著牆上的時鐘,覺得山裡的時間都凝結了,不知何時才能散場睡覺。

大樹無語,身上破爛的老葉恰如抹布,隨時準備進來擦拭殘局。

那棵樹確實很能幹,除了遮蔭、提供食物與集會場所之外,較低矮的枝枒還充當掛勾,吊滿了農具和塑膠袋。我想起《臺灣方志》寫的:「破布子樹,葉似梧桐而小,結實如苦苓子……」在文學裡,梧桐和苦苓都是憂傷的象徵,我有些同情破布子,一生辛勤,不過結些無用的籽。

我們家的故事都和樹有點關係,據說阿公上門提親時,阿嬤窮得衣不蔽體,只好躲到樹上遮羞。後來阿嬤過世,她的葬禮也由破布子樹見證,五月,我仰望著樹上的果實,確定以後不會再有這熟悉的味道了;南風吹得樹葉颯颯作響,而樹下除了生死,還有一個荒謬的權力場,上演著鄉村宮鬥劇。最後一夜,阿嬤所有的兒子都睡著了,只有母親還是那麼得體,安靜地坐在樹下誦經,每顆破子都成了菩提;那一瞬間,或許女人不再為難女人,只在深沉的夜裡彼此成全。

我許久沒回阿嬤家了,聽說老宅被震掉了屋瓦,也震出了裂縫,或許很久很久以前,早已是四分五裂的;破布子樹還在,無人採收,就在門前兀自落果。如今我只能在心頭回味生命的鹹與甘,一邊吐掉記憶裡的糟粕,而牙根生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