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今追昔】千僧齋與千僧鍋

文/宋玉澄 |2025.04.30
137觀看次
字級
南華寺千僧鍋,鑄造於1338年。 圖/宋玉澄

文/宋玉澄

「千僧齋」、「千僧供」或「千僧會」,其實都是同一個意思,就是同時佈施一千名僧侶用餐的意思。

一千人,相當於十個步兵連,匯聚起來場面十分盛大,尤其要準備用餐的場地、桌椅、食材、炊煮甚至輸送等等,都是繁複的作業。憶及十餘年前任職某家企業,年終尾牙人數上千,餐桌綿延、熱鬧非凡,但因送餐輾轉費時,菜餚上桌時都已成了冷盤,讓人印象深刻,也深知辦桌之不易。

溯古追源,千僧齋最早應始於《佛說盂蘭盆經》。目犍連尊者嘗觀見親母墮於餓鬼道,皮骨相連,日夜苦無飲食。尊者為拯救其母,遂向佛陀請教解救之法,佛指示:於七月十五日,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諸佛僧眾,以此廣大殊勝功德,救拔其母脫離惡道,七世父母皆得解脫。由是,後世亦盛行於此日以飯食等供養十方眾僧。

以是義故,王舍城的頻婆娑羅王常設飯食供養僧眾,雖死不斷。其子阿闍世王秉承王教,於宮中亦常設千僧供。佛陀入滅四個月後,摩訶迦葉選取千人在王舍城外的七葉窟作第一次經藏結集,為毋闕法事,阿闍世王令人每日送飯食供養;此為釋尊時代最初之千僧齋,亦是僧人毋須托鉢,接受檀越定期供養的啟始。

日後,帝王們延續此等殊勝之法,更擴大到祈福消災、冊封太子、國慶國殤、旱澇保收、受戒、薦冥福及還願等事,均設千僧齋。風流所及,後來的檀信居士們要超度亡故先人、植福延生,也會到大叢林裡打齋供養僧眾。

有了千僧齋,自然就有「千僧鍋」。據傳,千僧鍋與東晉東林寺的慧遠法師有關。為解決寺內三千多人的用餐問題,文殊菩薩在睡夢中指示慧遠法師,用千斤生鐵和木炭鑄成一口大鐵鍋,解決了寺內用餐問題。雖僅是傳說,但其中值得重視的訊息是,西元五世紀初中原已有如此大的鐵鍋。

而真正出土的證據,是一九三六年廣東韶關南華寺建香積廚時,挖出一個巨大鐵鍋,深腹,圓底弧壁,鍋唇外折,直徑二‧○九公尺、高一‧六公尺、壁厚二十五公分。惜因歷時久遠,鍋沿上的銘文已模糊難辨。

據《粵東金石略》載,此鍋鑄造於元朝至元四年(一三三八),距今已有六百八十七年,如今陳列在南華寺藏經閣前。遙想當年叢林之大、僧眾之多,其規模和實用性在全球均屬罕見,實乃承載著歷史與文化底蘊的重要文物。

更古老的,則是福州鼓山湧泉寺的一口大銅鍋,鑄於宋朝景祐年間(一○三四~一○三六朝),距今已近千年。此鍋直徑一‧六七公尺、深○‧八○公尺,可容二十擔水,一次能煮五百斤大米,足供千人食用。

至於寧波天童寺裡的大銅鍋,當地稱「千僧鍋」,沿口鑄有「大明崇禎辛巳十四年仲冬重鑄造」銘文,深一‧○七公尺、口徑二‧三六公尺,重約四千斤,可容米二石。年代較近的還有華亭寺千僧鍋,一九二○年由虛雲老和尚督造。

千僧鍋不僅是一種烹飪工具,更是一種文化符號,見證了古代僧侶們的生活,更顯示當時國家與百姓對於佛教的重視。隨著科技的進步,雖然千僧鍋已不再是烹飪的工具,但作為觀賞文物,依然傳遞著超越時空的精神力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