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製手提食盒。圖/宋玉澄
文/宋玉澄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還是小學生,第一次聽老師說要帶便當上學,竟然有些興奮,感覺像是要去郊外遠足。
但在準備便當前,家裡有過一番小小的爭論,出生在大陸北方的媽媽說:是飯盒吧?飯盒與本省同學說的飯包、便當,是同一個東西嗎?事實上,它們儘管稱呼有異,卻一樣都是把飯菜裝在盒子裡。
可也不盡然!
班上有位家境極好的同學,帶來的「便當」卻是一長筒狀奇物,引來同學圍觀。這奇物有提把,層層堆疊緊扣如寶塔,打開第一層是菜、第二層是葷食、第三層是飯,最後一層裝的竟然是湯!用現代角度來看,那就是米其林等級的飯盒,而一般的便當就屬平民小吃。
據查,「便當」一詞在宋代就已出現,原是一種貼身內衣,也是當時的俗語,意思是便利、方便的東西。
便當一詞,於西元一一二七至一二七九年間傳入東瀛,日本人以「便道」、「辨道」、「辨當」等借字使用;之後,再以「弁當」(音bentou,現多已簡化成bento)、「便當」傳入台灣,沿用至今。
便當,雖是內銷轉外銷再內銷的詞彙,卻仍保有當初「方便」的本意,完整的說法應是便當盒,一種盒裝餐食。但在中國長遠歷史的巨河中,還是有其曲折變化。
在中國,飯盒最早叫「櫝」,是虞舜時陳列祭品的禮器,形如几案,《說文‧木部》:「櫝,大梡也。」只是隨著時代轉移,祭祀的禮器漸漸走下祭壇,連宋真宗都好奇其起源。
南宋王君玉《國老談苑》:「真宗一日問龍圖閣學士杜鎬:『櫝食,原於何代?』鎬對曰:『漢景帝為太子,文帝鍾愛,既居東朝,文帝……乃命太官每具兩擔櫝,以一賜之,此其始也。』」而真宗口中的「櫝食」,也成了記錄在案的皇家公子餐。
古時的食盒,不僅是外出盛放食物的用具,更是顯示地位、威望、財富的重要物品,規格極多,大概可分成捧盒、攢盒、提盒三類,材質多為木、竹、瓷、琺琅、漆器等,其中又以木質居多。而其中最精緻的,大概要屬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清朝四層象牙鏤雕提食盒。
只可惜,那樣精巧的食盒,就像是歷經滄桑的老人,在時代的腳步中逐漸淡出歷史舞台,如今,也僅能在博物館看到它的身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