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BOB
文/山羊
跟家人去石門水庫玩,小明想到,人類很多發明靈感都來自大自然,建造水庫可能就是因海狸(也稱河狸)築壩而得到的啟發。
可是,我們建水庫是為儲水防旱,海狸辛苦築壩又為了什麼?
趁今天4月7日「國際海狸日」(International Beaver Day),來談談海狸築壩原因及牠們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國際海狸日」是「海狸溼地與野生動物協會」於2009年創設,希望大眾更加認識海狸及牠們被譽為「生態系統工程師」原因,一起努力保護海狸及其棲息地。同時,藉此向1894年這天出生,致力海狸研究長達50年,人稱「海狸女士」(Beaver Woman)的桃樂西.李查茲(D. Richards)致敬。
建築大師 門牙鋒利
海狸是獨特且重要的物種,能建造複雜水壩,形成「海狸池」(beaver pond)的溼地,作為食物來源,也可躲避掠食者,同時為許多物種創造棲息地,如水生昆蟲、魚類與兩棲動物,以及蒼鷺、美洲鶴、駝鹿與野牛等大型生物。此外,海狸壩也可作為天然防火線,並具防洪功能。
海狸通常會在湖裡或河流築巢,以便能從水底進入,逃避敵人襲擊。如果非得在湍急淺溪上築巢,屬夜行性的牠們會在夜間用爪子運送石頭及泥土,用牙齒咬住樹枝、木材等來築壩,製造一個深又安靜的理想住家。
根據觀察,一個海狸家族能在一夜之間建造長達100公尺水壩,是除人類外,唯一能大規模改變環境的哺乳動物。目前,海狸建造出的最大水壩位於加拿大「伍德布法羅國家公園」,長850公尺,從太空中都可看到!
今(2025)年一月,有8隻海狸在捷克布里迪(Brdy)自然保護區,一夜之間建好一座水壩,幫當地政府解決已規畫7年,因故工程受阻的窘境,並省下經費120萬美金,實在很神奇!
除門牙巨大外,海狸另一特徵就是能像舵一樣控制方向的扁平大尾巴,除當游泳推進器,幫助保持平衡外,同時能作為儲存能量的「脂肪庫」。此外,感知危險時,牠們也會用尾巴拍打水面發出警告聲。
植食動物 忠實夥伴
海狸有一層厚實的皮毛,高度防水,皮毛下還有一層厚厚脂肪,能在寒冷水域中保持溫暖,活動自如。還有,海狸有像護目鏡一樣的透明眼瞼,能在水中看清事物。
海狸有歐洲海狸與北美海狸兩種,是地球上第二大半水生囓齒動物,僅次於水豚,體重可達50公斤,生活在北半球溫帶的加拿大、波蘭、捷克、德、法及俄羅斯中部等國。1975年,海狸成了加拿大的國家動物,在他們原住民文化中常被視為智慧與勤勞的象徵。
海狸是嚴格的植食性動物,會充分利用砍倒的每一塊樹木,等吃掉樹芽、樹皮、細枝及葉子後,再把剩餘的樹枝與樹幹啃成小塊來築壩,絕不浪費。
另外,海狸是忠實的夥伴,通常採一夫一妻制,可在多個繁殖季節都待在一起。牠們也是社會性動物,以家族為單位生活,包括一對成年海狸與牠們的後代。
海狸的天敵包括郊狼、猞猁、狐狸、水獺及大角貓頭鷹,平均壽命約10到12年。但真正敵人卻是人類,17世紀末,由於歐洲人愛上海狸毛皮做的服飾,海狸在歐洲幾乎滅絕。
19世紀,海狸毛皮在時尚界依舊盛行,導致一度約6000萬隻的北美海狸大幅下降,至20世紀初也幾乎絕跡。所幸,經保護後,20世紀末的北美海狸已反彈至1200萬隻左右。
總之,「國際海狸日」是一個值得我們省思的好日子,如此我們才能了解,保護海狸其實就是在保護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