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城鄉】望春風、傳族聲、傳萬世──李臨秋故居 文/丹青 |2025.07.25 語音朗讀 15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舊物檔案。圖/丹青李臨秋雕像。圖/丹青二樓起居室展示生活用品。圖/丹青李臨秋故居仍保留傳統建築樣貌。圖/丹青二樓公媽廳及通往閣樓的樓梯。圖/丹青鋼琴、〈望春風〉歌譜及照片。圖/丹青 文/丹青台語歌謠〈望春風〉自一九三三年問世後,傳唱已近百年,作詞者李臨秋在大稻埕的故居,於二○二二被指定為市定古蹟後,同年十一月啟動古蹟修復,隔年竣工,並於二○二四盛大開幕。李臨秋(一九○九~一九七九)生於台北牛埔庄(今雙連一帶),後移居大稻埕,並以此地作為一生的創作舞台,寫下多首膾炙人口的歌謠。尤其由鄧雨賢作曲的〈望春風〉,以簡單易懂且親近青春男女心情的詞句,成為時代之歌,在台灣新文化運動開始重視女性意識主權的一九二○年代,獲得庶民──特別是年輕族群的廣大迴響,成近一百年來台灣歌曲的代表作。李臨秋身為家中長子,幼時家境優渥,以飽覽古典詩文為樂,深厚的漢語造詣,也顯現在其意境淺顯卻飽含聲韻之美的歌詞中。雖然後來家道中落,他仍憑一己之力,半工半讀完成早稻田大學函授課程。之後三進三出大稻埕永樂座戲院,分別擔任過茶水工、會計、經理等職務。後因幫忙默片辯士確認艱深漢語的正確念法獲得戲院賞識,找他參與歌詞創作、編劇、書寫電影腳本,生動捕捉庶民生活的情感流動。除〈望春風〉之外,戰後還創作了〈對花〉、〈四季紅〉、〈自由船〉、〈補破網〉、〈相思海〉等歌詞,並有無數劇本留存。李臨秋故居介於迪化街商圈和大稻埕碼頭間,一九二○年代為茶商陳天來家族所有(其母為陳天來侄女)。原建築起造於清朝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建街時,為二階層磚石木構造的中西混和風格;昭和七年(一九三二),改建為北側八開間之二階層煉瓦造店屋建築。一九五三年,李臨秋因作詞、發行唱片稍有積蓄,便買下此房舍。但因戰後參與的三部電影慘賠,只好賣了一樓,僅留須從一旁狹小樓梯上樓的二樓,直到一九七九年逝世前都住在這裡。後來,台北市文化局為重建老屋,並希望能以全棟李臨秋故居做為市定古蹟。在家族債務問題及產權糾紛中,李臨秋么子李修鑑最終於二○二○年成功買回一樓,保住了這座珍貴的歷史建築。現在的李臨秋故居分為兩部分,一樓是修建後的「臨秋居」,除了典藏文物導覽,不定時舉辦音樂活動、推動社區關懷,未來也將開放夜間時段,讓更多人有機會步入這座時光建築,共話音樂願景。該展廳除了鋼琴、吉他、歌譜、小歌台及李臨秋的照片之外,亦販售咖啡及紀念品。二樓掛有「李臨秋的故居」牌示,屋側可見獨特竹節型水管,屋齡雖有九十多年,許多建材、電線紋路仍保存當年樣貌,樓梯間還有早年大稻埕屋舍慣有的樓梯蓋(防盜板)。李臨秋的臥室,展示了紅眠床、書櫃、夫人的梳妝台,以及西裝、鞋物及李臨秋雕像等,前廳則保存有李家早期生活用具及通往閣樓的樓梯。一、二樓回歸重現的「李臨秋故居」,不僅僅是對其作品的致敬,延續了一個時代的生活記憶,也為大稻埕打造一個新的複合式藝文空間。 前一篇文章 【府城巡禮】安平金小姐雕像 下一篇文章 【春秋雜論】范仲淹與黨爭 熱門新聞 01佛光菁英幹部培訓 精進信願行2025.07.2102【視覺美學】快門下的詩意 人間萬象無遠弗屆2025.07.2003【朗朗晴空】無住心者是佛心2025.07.2004【夏日輕旅】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2025.07.2005ESA新任務 從太空幫森林稱重量2025.07.2006醜卻重要物種 應打破保育偏見2025.07.2007【詩】星紅仙人球2025.07.2208【書市隨筆】《表裏京阪》日本雙城文化探索2025.07.2009【詩】戀戀古城2025.07.2310社論--撕裂的人心如何縫補2025.07.24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府城巡禮】安平金小姐雕像【歡喜即是禪──陳玉鳳畫展】一念清淨【律儀典故】戊不朝真【藏在剪紙中的故事──時光飛逝】小憩片刻【書藝心語】 止語【遊藝筆記】 香魂莫逐冷風散 (下) 作者其他文章【走讀城鄉】除舊、復古、觀光──七堵彩繪街弄【走讀城鄉】《淡新檔案》發源地──戴炎輝故居【走讀城鄉】擁抱社區的當代建築──師大美術館【走讀城鄉】 庶民生活博物館──陳家祖宅 【走讀城鄉】 大師手藝: 中山堂廣場國父銅像【走讀城鄉】 富邦美術館: 信義鬧區的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