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儀典故】戊不朝真

文/宋玉澄 |2025.07.23
105觀看次
字級
羅浮山古觀「戊不朝真」方碑。圖/宋玉澄

文/宋玉澄

五月中赴大陸自助旅遊,主題是古村與老廟,包含佛教與不熟悉的道教;不過道教一般不稱廟,叫「宮」或「觀」。

當我踏入羅浮山一座古觀大門,即見一方雕石,砌立於中庭香爐前,十分醒目。雕石上有文字,卻不是簡介,也不是聯語,就四個字──戊不朝真。

什麼是「戊不朝真」?戊,天干之一,代表土;不,是否定、不可的意思;朝,古時臣子見君王為朝,故教徒參拜天尊亦為朝;真,即是代表道教的仙真祖師。戊不朝真翻成白話,就是「戊日不要朝拜仙真祖師」。

道教「戊不朝真」的起源,與漢武帝有關。據道教《九天神霄戊日禁忌》記載:昔漢武帝好道求仙,於元封元年(西元前一一○年)七月望日,感西王母降臨。帝問:「世間蟲蝗水旱之災,緣何而至?」

王母曰:「此皆下民無知,四季之內、六戊之日,犁除田地,冒犯陰陽之禁忌,致使水澤不降,百穀不收,民遭饑謹。」

帝曰:「戊禁最重如何攘解,可免此災?」

王母曰:「戊禁最重,無法攘解,不唯蟲蝗水旱之災然,四時所犯,各有災殃,當禁之……世人能畏天地,不犯六戊禁忌,即得時和歲檢,衣食自然。」言畢,王母須臾上升而去。

這段戊日禁忌的故事,說明了戊日天地陰陽不調的惡果。除了間接證實秦皇漢武時期,至東、西漢間佛教東傳之前,問道求仙是中國人的普遍信仰,還肯定了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亦十分關心民生與農業發展。

但僅就道教而言,戊日禁忌之說,至唐、宋後開始進入宗教,並在道經中明訂:每逢六戊日,不動土、不砍伐、不誦經、不鳴鐘鼓法器、不朝拜,不建齋設醮;香客燒香亦不鳴磬。葛洪在《抱樸子》中也記載:「天地逢戊則遷,出軍逢戊則傷,蛇逢戊不進,燕逢戊不銜泥。」

六戊日這一天,修道之人有諸多忌諱,一直謹遵至今;有些老修行,還會另外加修所謂的「暗戊」。但現實中,也不是所有教派遵循此項禁忌,如清代全真派規定:每逢戊日,定要講習《道德》、《南華》、《黃庭》等經。

除了道教有「戊不朝真」的禁忌之外,古代的羌族、彝族,亦有「逢戊禁動土」的習俗。根據五行之說,戊土居中,是皇權的象徵,不可動土沖犯,動則沖犯了禁忌,就是民間常說的:不可在太歲頭上動土。

總之,如今「戊不朝真」成為現今道觀與修道人的一種規定或禁忌,當下一切休止,與以色列安息日全城靜悄悄的情境,竟有幾分相似之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