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廷鋐
屬於平埔族的道卡斯族散居於新竹、苗栗、台中,道卡斯族人於沿海平原開墾,在竹苗一帶建立竹塹社,「竹塹」一名使用迄今已然數百個寒暑。康熙年間,竹塹收歸清朝版圖,納為諸羅縣,王世傑招徠族人於東門街、暗仔街開墾並興修隆恩圳,漸成大墾戶,竹塹的墾殖日益擴張,安定人心的地方廟宇亦隨之興起。
創建於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的新竹城隍廟,地處竹塹最重要的商店街廓,而於舊港口進行貿易的「水郊」以及「塹郊」,宛如現今各行業結合的同業公會,一起撐起竹塹驚人的GDP產值。前述郊商,密集分布於新竹長和宮與城隍廟間的北門大街,開台進士鄭用錫之父亦曾於此開立商鋪,其時,北門大街也肩負著南來北往的「官道」功能。一時之間,北門大街好生熱鬧。
竹塹的開發,並沒有因為政權更迭而畫上休止符。
浯江鄭家,自鄭用錫於科舉顯於世即在竹塹史籍留下重要的一頁;直至日治時期,鄭鴻源、鄭衍宗皆為當世重要人物,其中鄭鴻源更曾在光復後當選民選新竹市長。孝子坊李家,則因善於商賈之術而累積財富,更因開山宗主李錫金孝悌傳家,清代官員奏請建立牌坊而得名;其媳婦曾氏年方二十五即守寡,守節至八十五歲,於清光緒十六年(一八九○)獲「旌表節孝」之美名。
其他諸如林紹賢家族、蘇賢和家族、香山東石滄岑楊氏,皆在竹塹開發史留下美麗的扉頁。
乙未割台之後,經歷月窩桃抗日、北埔姜紹祖「敢字營」義勇軍的對日抗爭,竹塹於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六月納入日本勢力範圍。但因族我認同與統治壓迫,仍於明治四十年(一九○七)發生武裝反叛運動──北埔事件,總督府派重兵鎮壓弭平民變,並嚴懲起義之客籍人士,爾後局勢逐漸穩定。
大正九年(一九二○)新竹州正式成立,下轄桃園、新竹、苗栗等行政區,以土角建造的新竹州廳辦公廳舍,成為新竹最重要的行政機構;後因建築較為老舊且廳舍不敷使用,於大正十四年(一九二五)改建。兩層樓高、至今已接近百歲高齡的新竹州廳為典型的和洋建築,外牆以紅磚與洗石子工法搭配,具有歐式建築的典雅氣息,在當時乃是相當新穎的建造工法。
癸卯年的一趟旅程,順遊新竹城隍廟與新竹州廳,領略風城的氣息,也沉澱身心。台灣光復後,新竹州廳成為新竹市政府所在地,仍堅毅地矗立在T字型路口,與城隍廟以及消逝的北門大街共同守護著竹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