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印象】竹山玫瑰天主堂

文/張廷鋐 |2024.04.11
207觀看次
字級
二○一三年魚池地震中倖存的聖母亭與聖母像。圖/張廷鋐
興建超過五十年的竹山玫瑰天主堂,別具風情。圖/張廷鋐

文/張廷鋐

竹山,舊名「林圯埔」。此地名由來,係因鄭成功部將林圯率領部隊屯墾於斗六門、水沙連一帶,為了拓展墾地,乃以武力進逼鄒族建立的魯富都(Luhtu)領地。明永曆二十二年(一六六八),林圯在戰事中遭受魯富都戰士襲擊而亡,漢人移民將殉難者合葬於竹圍仔莊,在地居民感念林圯開墾之功,遂以「林圯」為名紀念其開發之地。

林圯埔於清領時期曾為雲林縣治,故有「前山第一城」之美稱,因濁水溪及其支流清水溪環繞農業條件頗佳。只是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清朝治台末期,林圯埔受到前述兩條溪流影響,時常泛濫成災,當局乃將雲林縣治移往斗六門,林圯埔政治功能因而日漸下降。

日治時期的林圯埔,仍然為竹山、鹿谷一代的首善之區,且因蔗糖業的發展,使得此地仍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日治初期的台灣百廢待舉,總督兒玉源太郎與後藤新平招徠日本財閥到台灣投資,日本三菱公司創立「三菱製紙」,因為前山第一城的優越地理條件,來到林圯埔一帶發展竹漿製紙事業。

後因一連串的陰錯陽差,發生了武裝抗日事件。所幸林圯埔的產業並未因此衰敗,直至光復初期仍十分興盛。近年來,因無煙囪工業興起,紫南宮、溪頭、杉林溪等景點,也促使竹山仍保有一定的GDP產值。

竹山的天主教信仰與無煙囪工業一樣,後勁十足。

竹山的天主教可以追溯至一九一一年,道明會的洪羅肋步入竹山起,鯉魚尾、山坪頂、排仔寮、泉州寮等地都有天主教徒的足跡。斗六門的神職人員於一九二五年戮力於傳教,並協助林圯埔建立高兩層樓的「聖威廉堂」。直至一九四一年,嘉義烈震「聖威廉堂」損壞前,本地已有超過百名教友。

台灣光復後,由彰化田中天主堂協助管理竹山天主教佈道的業務,期間積極重建因地震而毀壞的教堂。一九五三年新教堂竣工,並增設當初台灣唯一的中國式聖壇;一九七五年,為使竹山的孩童們有個美好的童年,玫瑰托兒所在鍾天啟神父的籌畫之下因應而生;一九九九年,台灣適逢世紀浩劫「九二一大地震」,所幸堅固的教堂並未受損,得以提供空地給予民眾有個暫時棲身之所。

竹山玫瑰天主堂雖不具有文化資產身分,在多數國人眼中,或許不若竹山紫南宮、李勇廟、連興宮香火鼎盛,招徠許多遊客,也不若許多知名教堂那般吸引信眾朝聖,但仍是當地信眾的重要精神支柱。

癸卯年的一個周日,偶然前往鄰近的餐館用餐,偶遇是日早晨在天主堂舉辦婚禮的小夫妻,虔誠地在裡面禱告。或許玫瑰天主堂就是這樣,默默地陪伴著在地教徒的喜怒哀樂與生老病死,就連停車費用,也僅是等待普羅大眾自發性地投入捐獻箱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