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吳娟瑜
拒絕溝通的人往往自認沒有犯錯,因而不願回頭協調,使得關係陷入僵局,誤會更深。這時,有什麼方法重新挽救嗎?
˙What:姐妹誤會一場
眼見媽媽和寶姨互不說話三年了,淨兒也很為難。一邊是自己的媽媽,一邊是視自己如己出的親生阿姨,小時候,淨兒兩邊受寵,都是滿滿的愛,包括唸大學時,直接住到寶姨家,上學方便,吃住方便。
不料,有一天,媽媽竟然怒氣沖沖地說:「我沒有這個妹妹,妳也不要在我面前提到她,真是白疼了她……」看到媽媽氣成這樣,淨兒怎麼問也問不出所以然來。她轉向寶姨尋求答案,不料,寶姨反應更為劇烈,直接開罵:「真是不可理喻的人,姐妹情深都是騙人的。」
淨兒和表妹晴雯私下抽絲剝繭,找出兩邊媽媽究竟發生什麼誤會。原來是在淨兒十多歲時,由於淨兒的爸爸好賭成性,媽媽只要身上有錢,總是被爸爸強行取走,後來媽媽努力工作,存下的錢就是轉手給寶姨。
姐妹關係至好,寶姨卻未經姐姐同意,把這些錢轉投資到股票市場。媽媽自認信得過自家妹妹,雙方也沒簽名寫收據,就這樣存下兩百多萬元。當爸爸生病過世後,媽準備要回這筆私房錢,寶姨卻跟媽媽說:「什麼錢?都不在啦!」
˙So What:誤會冰釋
那兩百多萬是媽媽多年心血,怎麼可能妹妹一句話就讓它們無影無蹤?寶姨要媽媽等一等,說不定股票回升,這筆錢又可以回來了。講到後面,寶姨也不認賬了,姐妹互相槓上,提到對方就是怒火中燒。
淨兒從來沒看過媽媽和寶姨劍拔弩張,又不知如何處理錢的事,幸好寶姨在女兒建議下找律師請教,也自知理虧。當初姐姐有難,自己好心代收,從法律觀點,擅自轉手做股票是站不住腳的;從情感觀點來看,咄咄逼人不認賬更不是長久之計。
拒絕溝通的寶姨是有著童年的任性,總認為姐姐會讓她,殊不知長大成人各自有家庭後,姐妹關係再好,也不能在「錢」的事情上模糊焦點。
總算在淨兒和表妹協調後,寶姨主動談到這二十多年來,姐姐的錢早有淨收,她願意還回去,至於淨利的部分就少算一點。
淨兒的媽媽聽到這樣的訊息喜出望外,她說了句:「就當是在銀行做定存,有一點也不錯了。」
˙Know What:自知理虧、溝通有望
寶姨一開始堅持不認錯,因此拒絕溝通,導致姐妹關係僵凍不化;隨著時間推移,也經過法律諮詢,寶姨終於看清楚自己的一個盲點──從小姐姐對她好,一向讓她讓成習慣,如今兩個人年紀漸長,身體需各自保養,老本的錢理當歸還姐姐啊!
淨兒在媽媽六十大壽這一天,安排了家族慶生,兒孫滿堂,又滿桌佳餚,媽媽樂不可支,突然看到妹妹捧著大蛋糕現身,臉上出現一絲不悅,淨兒則衝過去抱著寶姨說:「來了真好!」寶姨誠心誠意地道歉:「姐,是我不對!支票在這兒,妳的錢是妳的錢啊!」
淨兒看到寶姨拿出一個信封交到媽媽手上,剎時之間,全桌家人都樂不可支,歡心拍掌,這麼多年來,媽媽終於可以放下心中大石頭,開懷暢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