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巢在最高松

文/陳牧雨 |2025.03.04
1394觀看次
字級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莊子在〈逍遙遊〉裡,說了一個有關魚化為鳥的故事。

故事是這麼起頭的:「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或許大魚困於北溟太久了,一旦化為大鳥,便想往千里之遙的南溟飛去,「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莊子說,有人記錄了大鵬飛往南溟的過程:「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意思是,大鵬奮力而飛時,翅膀擊起長達三千里的水花,然後隨著旋風直上九萬里的高空,乘著六月的長風,往萬里之遙的南海飛去。

莊子將大鵬的遷徙寫得雄壯高昂、氣勢磅礴,千年來一直激勵著世世代代年輕人,要有邁向廣大世界的雄心壯志與堅毅決心。同時,這也是成語「鵬程萬里」的來源。

當然,這樣的雄心壯志,也必須有堅厚的實力做基礎。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低窪處)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乘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受阻中斷)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大鵬飛往南溟時,在途中遇到了蟬與班鳩。

起初,蟬與斑鳩被大鵬這種氣勢嚇了一大跳,不過接著自我解嘲說:「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意思是,我也可以飛,只是飛的時程短而已,幹嘛非得要飛上九萬里不可呢?

這是近與遠、大與小的區別。

接著,莊子論及小知與大知、壽命的長短等區別。

雖然有人說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然而如果大而無當,這時「大」就沒什麼好處了。不過莊子認為,使用得當則大小都有好處,甚至小也可以大用。光笑大而無用,則跟蟬與斑鳩譏笑大鵬的南飛一樣無知。

莊子所說的鵬,在現實世界中其實是一種大型的鷹。

鷹的種類很多,包括隼、鶚、鳶、鷲、鵟、鷂和鵰等,屬於肉食性的猛禽。嘴喙彎曲銳利、鉤爪,視覺極為銳利,從遠處就能發現獵物。而其從空中俯衝擊殺獵物時英勇偉岸的神姿,往往讓人感到震撼及敬畏。

莊子對鯤化為鵬及其南徙的描述,雖然是誇大的神話,但這樣的形象,正與人們對猛禽的感覺十分契合。因此,歷代詩人、畫家也喜歡以鷹作為創作題材。

唐代杜甫有一首名為〈畫鷹〉的五律:



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

聳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

絛鏇光堪摘,軒楹勢可呼。

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素練」是指畫畫用的白絹,「風霜」則是秋天的肅殺之氣;「愁胡」是說鷹眼很像五官明顯的胡人皺著眉頭的樣子;「絛鏇」是繫鳥的繩和環,「軒楹」是指畫掛在廳堂廊柱上。

不過因為詩中提到了「絛鏇」,所以畫中的鷹,應該是被訓練用來捕獵的獵鷹。

至於畫家對野生老鷹的描繪,大都以「松」、「楓」或「枯木」、「高崗」為背景,以此搭配老鷹的剛強與雄偉、蒼莽的性格。

我曾看過一首現代人畫鷹的題詩:



昂首朝天日,回眸低眾峰,

振翔千里外,巢在最高松。



把老鷹的性格表現得非常透澈。

另外,也有很多畫家將老鷹配上大海大浪,突顯出「一擊千里」的雄壯氣勢,更讓觀畫者震撼不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