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六畜之首說德禽

文/陳牧雨 |2025.02.18
1334觀看次
字級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在古代,每年正月初一到初六是「六畜日」,正月初一是雞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豬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馬日;六畜排完了,初七才輪到人日。

至於為何把雞排在第一順位?或許因為公雞司晨,而一年之晨是正月初一的緣故吧!

根據《韓詩外傳》記載,雞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爪)能鬥,是武德;敵前敢拚,是勇德;有食物會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

因為古人認為雞具有此五德,故稱之為「德禽」。

同時,中國民間更將雞視為吉祥物,說牠可以避邪,還可以吃掉蜈蚣等各種毒蟲,為人類除害。因為華人把正月初一定為雞日,所以根據習俗,會在窗戶、牆壁貼上許多雞的圖案或年畫,來趨吉避凶。

可見,雞在人們心目中有多麼重要的地位。更不要說雞作為人們主要的食物,提供了高價值的營養。

在從前的農業時代,由於公雞會在清晨啼叫,所以聞雞啼而起,就表示不貪睡、不偷懶,是勤勞的象徵;當然,也包括辛苦奔波的意涵。

唐代溫庭筠有一首〈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清晨起來,到處都是車馬上鈴鐸響動的聲音。遠行的遊子,因思念故鄉而感到悲傷。草茅建成的旅社上空猶掛著月亮,聲聲雞啼催促著旅人趕快踏上旅程。木板橋上覆蓋著早晨的寒霜,寒霜上印著早行人的足跡。

槲葉落滿了荒山上的野路。淡白的枳花,在驛站的泥牆前明亮地綻放著。這時,想起昨夜夢見了前幾日才離開的杜陵。一群雁鴨,嬉戲在岸邊曲折的池塘裡。

這首詩用詞遣字精確洗鍊,讓人動容。例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詩人以鮮明的景象,描繪出旅人一大早就要踏上另一段旅程的艱辛,句中雖無一字說情,情字卻已深入其中,鮮明的畫面,從詩裡躍然欲出。

如此詩畫互為表裡,深情動人,所以歷代有許多畫家喜歡以此詩入畫,正是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最好的例證。

《詩經‧鄭風‧風雨》:



風雨淒淒,雞鳴喈喈。

既見君子,云胡不夷?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

既見君子,云胡不瘳?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根據《鄭箋》的解說:「雞猶守時而鳴,喻君子雖居亂世,不改變其節度。」所以這裡的「君子」,就是指五德之禽的公雞,不管風雨或晴日,都會守信地在清晨叫啼。

當然也有例外,舊時稱晚上三更以前啼叫的雞叫「荒雞」,並傳說荒雞是戰爭的徵兆。

《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祖逖與好友劉琨一起在司州任職,由於兩人志向相同,早有從戎報國的決心,因此住在一起相互砥礪。有一回,祖逖在半夜聽到雞啼聲,就踢醒睡在一旁劉琨,一起在院子裡鍛鍊武藝,以備將來報效國家。這便是「聞雞起舞」這句成語的由來。

不過,祖逖聽到的是荒雞。這更顯現出他無比堅毅的精神,每日天未亮就起來鍛鍊身體,後來祖逖果然被皇帝重用,帶兵平定動亂。從此,「聞雞起舞」便被用來比喻把握時機、及時奮起行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