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化學

文/莫洱 |2025.04.23
354觀看次
字級
圖/kimi
圖/kimi
圖/kimi

文/莫洱

我們此刻能享受現代化的生活,化學工業在食衣住行育樂等各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化學工業也的確要為環境汙染跟生態破壞,負起很大的責任;我們不禁要問:這是要過上進步與舒適的生活,所一定要付出的代價嗎?

1990年美國頒布了汙染預防法,在內容裡正式使用了「綠色化學」這個名詞,意思是:在產品生產的過程中,以最節省的能源達到最大的生產效率,不浪費任何一滴原料得到最多的產品,使廢棄物愈少愈好,盡可能降低對資源的消耗及對大自然的危害。

環境汙染 源頭阻斷

根據這個想法,美國化學家保羅.阿納斯塔斯(Paul Anastas)與約翰.華納(John Warner),在1998年提出了具體實踐的12項原則,它們是:

設計產品製造流程時,應該以廢棄物愈少愈好為原則。

應該將原料盡可能轉變為產品,不造成浪費。

使用毒性最小的原料。

所生產出的產品要盡可能避免毒性。

盡量不使用有機溶劑。

使用最節省能源的方式製作產品。

使用再生原物料。

精簡生產步驟。

選用合適的催化劑,讓化學反應更安全、更容易、更快。

產品使用後可以自然分解。

要監控可能導致汙染的化學物質。

使用安全的原物料。

有了這些具體的原則,企業又是怎麼樣來落實的呢?

核心應用 永續預防

我們先來看一看德國巴斯夫(BASF),這一間全世界最大化學公司的例子。不容易分解的塑膠,一直是一個環保上的難題。巴斯夫用木薯澱粉與碳酸鈣研發出一種材料,這種材料製成提袋後,可以抗撕裂、抗刺穿、防水、表面可以印刷且具有彈性,能夠用來取代傳統的塑膠袋。重要的是,這種袋子可以被微生物給完全分解成水、二氧化碳跟生物質,進而大幅度降低對環境的衝擊。

質地輕盈的保麗龍被廣泛應用在免洗碗盤、容器與防撞保護材料,但也同樣有不易分解的問題。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研究團隊則嘗試,以來自木材的骨架纖維素纖維,來取代保麗龍作為建材的隔熱材料,這種源自於木材的纖維在使用後,也可以很容易的被分解成水與二氧化碳,從而回歸大自然。

馬里蘭大學跟巴斯夫的這些創新,可以說是實現了「產品使用後可以分解」的原則。

綠色化學的精神不僅僅只適用於化學工業,也適用於百工百業。中鋼是一家以生產鋼鐵為本業的本土公司。鋼鐵的生產對於水的依賴很深,中鋼在2009年就建置工業廢水純化廠,回收處理廠內的工業廢水,這套系統讓中鋼一個單位的粗鋼耗水量,從10公噸降為4.8公噸,達到了先進國家的標準,整體用水回收率達到98.3%,號稱一滴水進入中鋼工廠後,可以被循環使用達5次之多,每天可以省下超過7萬公噸的水!中鋼的這一個節水措施,便是應用「使用最節省能源的生產方式」原則。2021年台灣中南部面臨嚴重的乾旱,中鋼就是憑藉著這套廢水回收體系,而能有自信的面對缺水所帶來的衝擊。

理解綠色化學跟12項實踐原則並不困難,但企業真的要執行,定會有重重的挑戰要面對,正是所謂知易行難。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對於已經投入的公司跟組織應該給予掌聲鼓勵,並督促還沒有投入的都能積極參與,讓現代化跟環境保護能並行不悖,攜手向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