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BOB
文/山羊
小明上圖書館網站查詢課外讀物,預約好後,再找時間去拿,而且還在網站上續借一次,非常方便。
阿嬤則利用醫院網站掛號,不到一分鐘就預約好下個月要看的門診,比以前拿掛號證,撥打電話的人工掛號要快多了。
有一次,爸爸甚至在彈指間,上NBA官網買了一張一萬多公里外的美國職籃門票,趁出差紐約空檔,觀賞球賽。
小明問,是誰這麼聰明,發明這樣厲害的「網際網路」(internet)?其實他想說的應該是「全球資訊網」(WWW),卻跟許多人一樣跟「網際網路」搞混了。
沒關係,趁今天8月1日「全球資訊網日」(World Wide Web Day),一起來看看WWW的一些有趣小常識以及它與internet的區別。
免費開放 迅速發展
1989年,「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英國科學家伯納斯—李爵士(Sir T. Berners-Lee)提出WWW概念,在比利時同僚卡里奧(R. Cailliau)協助下加以改良,做為世界各地大學及教育機構的科學家共享資訊之用。
1990年,他接著開發出第一個網路伺服器(server),像存放網站的大櫥櫃,當你打開瀏覽器,它就會把你需要的網頁送到電腦或手機上,以及第一個網頁瀏覽器WorldWideWeb(為避免與World Wide Web混淆,後改名Nexus)。
1991年8月1日,伯納斯-李在當年的新聞討論群組中發布WWW的訊息,並在8月6日向全球公開第一個網站「info.cern.ch」,教大家使用WWW。這個原始網站至今仍在線上,還能看到它最初樣貌。
1992年,他上傳一張由CERN同事組成的女子惡搞流行樂團照片,這是網路上的第一張圖片。
結果,他並沒有為這麼棒的發明申請專利,而是選擇在1993年將這項技術免費開放給全球所有民眾使用,因而促進WWW迅速發展,對世界帶來巨大改變。當年年初,全球只有50、60台網路伺服器,到了年底就已經有600多台,成長非常顯著。
1995年約有2萬3500個網站。隨著「瀏覽器」(browser,就是瀏覽網頁的工具,如IE、Safari、Chrome)以及「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就是搜尋網頁的網站,如Yahoo、 Google)的普及網路技術發展,今天全球總共有數十億個網站,其中只有不到20%,約16億個是活躍且經常被瀏覽的網站。
而全球最受歡迎的五大網站是Google(每秒處理4萬個以上的搜尋查詢)、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及維基百科。在WWW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則是英語、中文、西班牙語以及日語。
網際網路
發明更早
早期的網站是靜態的,使用者將他們第一個載入的網站稱為「首頁」(homepage),即使網站變得更加動態與互動之後,這個術語仍然存在。
另外,雖然大多數網址都是以「www」開始,但現在即使沒有這個「前綴」也能正常瀏覽。
談到「網際網路」,其實它早在1969年就已發明,比WWW早20年。WWW是建立在網際網路上的一種服務,只是網際網路一部分,非整個網際網路。它可以幫助使用者藉由網際網路瀏覽網站以及點上連結。
簡單說:網際網路就像全世界的道路及交通系統,是由許多電線、光纖及無線連接組成的巨大網絡,讓電腦與其他設備可以互相連結以及傳輸資訊。沒有這些道路及交通系統,我們就無法將資訊從甲地傳輸到乙地。
而全球資訊網則像是這個世界上的超市、圖書館、體育場或遊樂園等。藉著網際網路上的汽車、巴士或卡車,載著我們到這些地方去買東西、找資料、看球賽或逛遊樂設施,或者下載我們需要的內容。
還有,當我們在使用電子郵件、即時通訊APP或在線上遊戲時,我們是在使用網際網路,但不一定是在使用全球資訊網。
不過,由於網際網路基礎結構的缺陷,有時會造成問題及延遲,以致於瀏覽速度變得緩慢,令人煩躁,所以「科技網」(techweb)曾戲稱「World Wide Web」應改成「World Wide Wait」(全球等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