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王銀賜(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家庭成員生理會長大、會老化,其間的需求容易被看見,很多女性,尤其是家庭主婦,生活都圍繞這兩件事轉。狀況好一點,孩子長大自立,父母公婆尚能生活自理的那幾年,可以透透氣;有的則沒有空檔,好不容易拉拔子女長大,接著就照顧年邁雙親,直到長輩一一離世,自己也步入了老年;有的人則是上下兩代同時忙、蠟燭兩頭燒,是標準的三明治世代。
男性又是如何呢?長年作為家中經濟支柱,工具人、提款機成了代名詞,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卻因長期缺席家人的成長,一旦長時間待在家裡,竟有格格不入之感。這些就是按著傳統社會期待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步入婚姻、生兒育女之人的一般寫照。這其間需要心理成長嗎?
心理需要沒被滿足到,日子還是可以照過,但肯定心裡不好過,長久下來悶悶不樂,人遲早會生病。當講究聚餐的菜色與氛圍時,當規畫滿足不同家人期待的出遊時,其實我們就在呼應心理的需要了,只是不曾以「成長的」角度來看待。總以為心理需求,就如同餓了要吃、渴了要喝般單純。一樣是吃喝玩樂,為何不獨自,而想跟家人一起,那是因為人活在關係裡,渴望在關係裡獲得認可與支持、付出與價值,簡單來說就是在關係中學習愛與被愛,而這一切都從家中開始練習起。
一個小貝比,什麼都得仰賴父母,兩者根本是不對等關係,但小貝比滿足後的笑容與安穩的睡姿,如此的回應,竟能讓辛苦的父母忘卻煩憂,日復一日地付出,真是不可思議。為人子女需要的心理成長,就是學習對父母之愛的回應。讓付出愛的父母知道,「您的愛,我收到了,而且切合我的需要。」
家中手足關係是橫向的,相較於縱向親子關係,是較為平等,講求互惠的。因為排行、年齡、能力、個性、喜好……等不同,其間的關係千變萬化,是後來的同學、同儕、同事、同好……等關係的雛型。為人兄弟姐妹需要的心理成長,是在「單純接受與回應」的基礎上,學習「互惠的付出與接受」。如果親子關係是愛的上下關係,那愛的前後左右,就是手足了,所以,愛的面向與能力要豐富,就要有很多手足與親密朋友。
夫妻是家庭結構中最為核心的關係,其間的愛,不宜跟人分享共有,愈是「專一」,關係愈穩固,對家中子女成長愈有好處。手足與朋友,常常是合得來多相處,合不來少接觸,但夫妻間互動是全面性的往來,個性中欣賞的、看不慣的、不解的,都會出現,因此婚姻之路是邁向個性圓滿成熟之路,婚姻關係是不折不扣的成長關係。太多男性從結婚那一刻,就停止了心理成長,甚是可惜;相反地,女性在家庭重擔的要求下,更渴望心理的成長。
夫妻是一個圓的兩半,兩者之間的愛,不僅會圓滿彼此,還會滿溢出來,影響下一代。經歷前三階段愛之成長,當為人父母時,自然湧現對一個新生命幾近無條件的全然付出。這時,不單是養兒方知父母恩,更是藉由生育兒女的過程,在心理層次,重新長大一遍。
家庭中有心理成長嗎?家庭生活點滴,就是對心理成長的要求與訓練。邀請您用如此的目光,重新看待現在的家庭生活,祝您在愛中出生、愛中成長,最後遺愛人間,圓滿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