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葉早茶製作技藝傳承人 鄭學松 非遺茶香代代傳 文/記者胡炎楨、黃佳 |2025.06.29 語音朗讀 47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溫州甌海茶山茶園。圖/新華社鄭學松在炒茶。圖/新華社鄭學松是黃葉早茶第三代傳人。圖/新華社鄭學松的兒子鄭榮生處理茶葉。圖/新華社 文/記者胡炎楨、黃佳 初夏時節,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大羅山的黃葉早茶園已結束春茶採摘,進入養護期。年過七旬的非遺傳承人鄭學松正和兒子鄭榮生一起盤點今年的收成。「我們的銷售管道覆蓋線上線下,累積了不少回頭客。」他指著倉庫裡包裝好的茶葉說,「前些天還有一位香港客戶主動聯繫我購買。」作為溫州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茶山黃葉早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鄭學松與黃葉早茶打交道已有三十餘年。「我爺爺、爸爸都是種茶的,祖祖輩輩都倚仗它吃飯。我是第三代,兒子第四代,孫子孫女是第五代了。」從祖父輩開始,鄭家五代人扎根於此,守護著這份茶香。手工炒製的溫度據悉,溫州茶種植的歷史可追溯至西晉末年,迄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其中黃葉早是珍貴的地方茶種。「大羅山上九成的茶種都是黃葉早。」鄭學松介紹說,作為中國「珍貴的特早生茶樹良種」,黃葉早初展在二月底,三月初所製名優茶就開始陸續上市,比一般品種早二十多天。一九九一年,黃葉早茶葉專業合作社成立,鄭學松參與經營管理,並開始承包茶園。「茶葉收來後,需攤晾六小時以上蒸發水分才能開始炒製。」鄭學鬆手工炒茶時通常一坐就是一整天,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心。「十二個小時,我最多能炒出四斤(二公斤)茶葉。」然而,隨著歲月流逝,茶山一度面臨傳承困境。「父親那輩,大羅山有幾千畝茶園,如今茶農老了做不動了,種茶的人大概少了一半,茶葉產出也少了三分之一。」鄭學松說。當初一起經營合作社的核心成員中,唯有鄭家堅持至今。近年來,已過古稀之年的鄭學松感到手工炒茶愈發吃力,便用上了機器炒茶,效率雖高,卻仍懷念手工炒製時的溫度。今年,轉機到來。兒子鄭榮生回家接手了父親的茶葉生意,孫子孫女也開始跟著學藝。從攤青到烘焙,手工炒茶的熱氣又開始蒸騰。守護這片金葉子有了新生代的接力,鄭學松不再直接負責種植和採摘,轉向以收購、製作和銷售等為主。隨著客源日趨多元化,他和老伴開始訂製不同的包裝,同時嘗試製作茶葉新品。如今,鄭學松的合作社與當地一百多戶農戶合作,不僅提供富硒肥和技術指導,還對收購的茶葉統一加工、包裝和銷售,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我們的黃葉早茶最高賣到五百元一斤。但最讓我欣慰的是家族同心,守護住了這片『金葉子』。」鄭學松笑著說。夕陽西下,大羅山的茶園披上一層金色的餘暉。五代人的堅守,讓這片古老的茶園依然煥發著生機,並飄向更遠的未來。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重慶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劉洋 跨界追光 科幻人生 下一篇文章 茶藝師 張樂 用茶香「圈粉」巴黎 熱門新聞 01【詩】 颱風天裡播放Heisei2025.07.1402【修行在人間】佛心的慈視22025.07.1303【圖文書】《當你發現一顆剛剛好的石頭》 一顆石頭 一個新發現2025.07.1304【閃文集】印刷的奇蹟2025.07.1505儀式 創造不凡生活2025.07.1306【森活筆記】皺葉椒草 綠色解憂神器2025.07.1307大馬關丹站VEGRUN 跑出綠色行動力2025.07.1508做一棵照亮別人的「科技樹」2025.07.1309【特搜啟示】2025.07.1310南非德本協會捐輪椅 點亮受贈者人生2025.07.1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做一棵照亮別人的「科技樹」【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 機器人將推動新一輪「工業革命」【科學家】黃志偉 安靜探索生命奧祕【麋鹿自然保護區安保處負責人】薛丹丹 溼地邊的麋鹿守護者茶藝師 張樂 用茶香「圈粉」巴黎重慶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劉洋 跨界追光 科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