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醫師顏宗海 教你打造無毒餐桌 陳玲芳 |2025.10.25 語音朗讀 41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毒物科專家顏宗海醫師把食安化做一場從餐桌開始的日常革命。圖/天下文化提供顏宗海指出,雞蛋是最容易受微生物汙染的食材之一。圖/Pexels顏宗海認為,真正的健康,不只是吃飽,更是懂得選擇—從廚房開始。圖/Pexels從選擇安全食材、正確保存、少加工、重新鮮開始,就是最有效的食安防線。圖/Pexels 文/記者陳玲芳「食安不該是恐懼的代名詞,而是一場從餐桌開始的日常革命──唯有懂得選擇,才能真正吃得安心、吃得長久。」承襲恩師林杰樑「醫者社會責任」的精神,毒物科專家顏宗海醫師,與資深醫藥記者張靜慧,近期合著《食安醫師的無毒餐桌》一書,內容涵蓋食安的各種面向,帶領讀者破解飲食迷思,從選食、烹調到保存,全面建立「防毒於無形」的健康觀。「吃隔夜菜會致癌嗎?」這句話,幾乎成了台灣家庭廚房最常見的疑問。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專科醫師顏宗海,在新書《食安醫師的無毒餐桌》中明確指出:「隔夜菜致癌」其實是誤解。真正的風險不是癌症,而是「保存不當,導致食物中毒」。他解釋,農作物施用氮肥後,蔬菜中會含有硝酸鹽。蔬菜若久放不新鮮,硝酸鹽濃度升高,在腸道中可能轉化為亞硝酸鹽,再與胺類結合生成致癌物「亞硝胺」。但如果蔬菜煮熟後正確冷藏、隔天充分加熱再吃,亞硝胺生成風險極低,並不會致癌。保存得當 剩菜也能安心吃亞硝胺並非「隔夜菜」專屬,它廣泛存在於人類的飲食中。顏宗海指出,加工食品最容易形成亞硝胺;油炸、燒烤等高溫烹調,也會增加生成量。他建議:少吃煙燻與醃製食物,烹調時避免油炸與過度燒焦,多以水煮、清蒸或燙熟為主;並搭配維他命C、植化素豐富的蔬果,有助抑制亞硝胺生成。「真正的風險在於生活習慣,而不是那一盤隔夜青菜。」要讓隔夜菜安全,關鍵在「時間與溫度」。顏宗海提醒,細菌在7℃到60℃間最易繁殖,煮熟食物降至60℃以下就要冷藏,且冰箱保持7成滿以維持冷度。他提出幾項原則:食物不燙手(約65℃)即可冷藏;溼麵、河粉等3天內吃完;乾貨泡發不超過一天,出現黏液即丟棄。此外,電鍋或燉鍋長時間保溫、保溫杯中放置飲品,溫度一旦低於60℃,都可能成為細菌溫床。若要留菜給家人,應冷藏再加熱,不宜整鍋放一夜。留意食品保存期和樣貌桃園中壢忠貞市場,去年3月曾發生500多人食物中毒事件,禍首是藏身越南法國麵包中、被沙門氏桿菌汙染的蛋黃醬。顏宗海指出,雞蛋是最容易受微生物汙染的食材之一。建議購買有檢驗的「洗選蛋」,保存期限約4周,應放冷藏室而非冰箱門蛋架。若蛋殼破損、發霉或有異味,應立即丟棄;避免生食或半熟蛋,以免感染細菌。他也提醒,部分業者使用「壞蛋混液態蛋」的不肖行為,雖屬少數,仍提醒民眾,選擇信譽良好的品牌。台灣食品標示的「保存期限」(Expire Date)過期後應視為不能食用;而國外常見「Best Used By」則是「最佳賞味期」,過期未必有害,只是風味下降。顏宗海強調,食品即使未過期,若出現變色、變味、鼓包或破損,也應棄置。「別讓節儉變成中毒的理由。」臨床經驗 化為實用指南顏宗海從台大醫學系畢業後,師從「俠醫」林杰樑教授,專研腎臟與毒物學。他說,醫師不只救治病人,也該守護社會健康。《食安醫師的無毒餐桌》,即是他延續恩師理念的行動。新書不僅破解飲食迷思,更教導讀者如何挑選安全食材、避免毒物陷阱,從環境荷爾蒙到廚房器具材質,都有實用建議。過去10多年,台灣歷經塑化劑、毒澱粉、劣質油、戴奧辛蛋、蘇丹紅辣椒粉等事件,屢屢動搖民眾信任。顏宗海指出,食安要「三方共擔」:政府需嚴格監管並資訊透明;業者落實品質管理;消費者則應提升風險辨識力。「唯有三方協力,才能建立真正的『食在安心』社會。」顏宗海感嘆,食安事件頻仍,民眾往往在恐懼與錯誤訊息中徘徊。他撰寫此書的初衷,是希望提供科學依據與實用原則,讓人不再因偏方或謠言,產生誤食危險。他強調:「吃得安心不是靠迷信,而是靠知識。」他也分享個人的「健康飲食五原則」:少油、少鹽、少糖、低普林;足量蔬果;避免高溫油炸與含亞硝胺食物;減少葷食、重組肉;不吸菸、不飲酒,維持均衡熱量與蛋白質。林口長庚院長陳建宗,在推薦序中指出,現代人面對的飲食風險,已不止於吃得營養,而是「吃得安全」。從重金屬、病原菌、環境毒害到錯誤用藥觀念,潛藏的危機,往往被忽視。《食安醫師的無毒餐桌》以科學、可行的方式,教人從洗米、挑選食物到選鍋具、避環境毒,逐步建立「防毒於無形」的健康思惟。食安革命 就從廚房開始「真正的健康,不只是吃飽,更是懂得選擇——從廚房開始,讓餐桌變成守護全家的第一道防線。」顏宗海認為,打造「無毒餐桌」並非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每個家庭都能做到的日常行動。從選擇安全食材、正確保存、少加工、重新鮮開始,就是最有效的食安防線。顏宗海期許此書,能成為讀者手邊的「食安教科書」,讓人們學會如何吃得對、吃得安心、吃得長久。張靜慧則說:「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健康亦如此。願本書提醒的諸多小事,能帶給讀者日日好日,歲歲康健。」 前一篇文章 【養眼專欄】為何視力好或高度近視,都易提早白內障? 下一篇文章 【中醫專欄】冬季到了,台灣人該這樣進補 熱門新聞 01極樂佛光童軍慶重陽 童行陪伴信仰傳承2025.10.2302佛光會贈《365日》 泰國上議院珍藏2025.10.2403國際佛光會 3度獲公益金質獎2025.10.2304建築師揮灑狂想 太空鴨降落南韓2025.10.2305【歲時.節氣】霜降──草木搖落露為霜2025.10.2306越南中央佛教執委會 參訪光明大學2025.10.2307認識日本單位2025.10.2308【相守一輩子】隨時調整心態 守護婚姻2025.10.2309柬埔寨德崇國際機場 安奉金色大佛2025.10.2310風電機庇蔭 聰明羊群躲陰影涼快2025.10.2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中醫專欄】冬季到了,台灣人該這樣進補【養眼專欄】為何視力好或高度近視,都易提早白內障?吃得好 讓排毒變成日常【聊聊心裡事】從暴怒與成癮,看見男性內在的創傷與療癒之路 梁瓊白身體力行 老後時光要精采【營養專欄】破解飲食4迷思,別被誤導啦! 作者其他文章防腸病毒、流感 洗手降25%風險三好校園共識營 306校推教育向善霜降秋冬轉換時節 黑白食養補腎潤肺長戴降噪耳機傷聽力 醫籲遵守60/60原則黑戶寶寶沒健保 公益勸募伸援手久坐、低頭滑手機 NG姿勢傷害脊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