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時間使用降噪耳機恐傷聽力,醫師建議應遵守「60/60原則」,並選擇「通透模式」,減少大腦的過度補償反應。圖/123RF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28歲考生阿信為了準備國考,幾乎整天戴著降噪耳機複習,沒想到卻出現耳鳴、耳悶與頭暈症狀。經檢查發現,因長時間使用降噪耳機導致聽覺過度補償反應,若未及時調整,恐引發永久性聽力退化。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田輝勣指出,現代人從通勤、工作到運動,常整天戴著無線耳機,其中主動式降噪(ANC)耳機因能隔絕環境噪音、提供「靜謐包覆感」而受到青睞。然而,過度依賴降噪功能會讓耳朵長期處於不自然的壓力環境中,尤其是在密閉空間或噪音環境下使用,更容易引發耳朵疲勞或壓力性損傷。
田輝勣解釋,降噪耳機的原理是透過反向聲波抵銷環境噪音,讓耳內保持相對安靜。但耳內毛細胞與聽覺神經必須持續調節敏感度以維持平衡,長時間下來會造成「聽覺中樞過度補償」。
田輝勣建議,使用耳機應遵守「60/60原則」: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的60%,連續聽不超過60分鐘,之後休息10至15分鐘,讓耳朵回復自然感知。此外,可選擇具「通透模式」的耳機,保留部分環境音,減少大腦的過度補償反應。
他強調,如果耳鳴持續3天以上、出現頭暈合併步態不穩或突然聽不清楚等症狀,應立即就醫。多數患者若及早治療,能透過藥物、聽力復健及聲音治療改善;但若延誤治療,內耳毛細胞一旦受損便無法再生。田輝勣呼籲,科技帶來便利,也應學會適度使用,讓降噪耳機成為生活輔助,而非健康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