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AI生成
文/廖炯程
冬粉是菜市場最常見卻很神祕的主食代表,透明、細細長長,每次吃麻辣燙、火鍋、滷味、炒菜幾乎都會來上一把,但你知道冬粉的身世嗎?
「冬粉」名字的來源,流傳有兩種說法:一是源自山東的山東粉,簡稱「東粉」,後來變成了「冬粉」;另一則是更生活化的傳說:古早冬粉是冬天才有辦法製作的,因為低溫讓粉條不容易發霉,保存比較久,所以就被稱為「冬粉」。雖然現在四季都能量產,但這個名字卻一直沿用到現在。
與麵條不同,冬粉主要是由綠豆澱粉製成,也有部分冬粉是用馬鈴薯澱粉、紅薯澱粉、樹薯澱粉等取代。所以它其實是純粹的澱粉製品。
冬粉的製作方式有點像做果凍,但比果凍更工藝化。首先將綠豆磨成漿,再經過過濾、沉澱分離出澱粉,混水攪拌後經加熱製成濃稠糊狀,接著利用細孔擠壓出一條條的粉條,最後用冷水定型。
傳統冬粉還會經過日晒,現代則以烘乾、抽真空來處理,讓冬粉更有彈性,也方便保存。
在營養價值方面,雖然冬粉口感Q彈、滑順,但它是純澱粉,蛋白質與脂肪含量極低,幾乎沒有膳食纖維。營養成分大致是:碳水化合物約85~90%、蛋白質約0.5~1%、脂肪約0.1%,不過慶幸的是冬粉屬於低GI食物,雖然都是澱粉,但是比起米飯GI值82,米粉GI值61來說,冬粉的GI值28相對低很多。不過通常我們不會單吃冬粉,各種調料搭配才是爆熱量及血糖的關鍵,對糖尿病患者來說要特別節制。
雖然營養不高,但冬粉的吸味能力極強,簡直是各種醬汁料理的海綿食材!冬粉怎麼吃更好吃?
滷味:與豆皮、蘿蔔等食材一起滷,吸飽醬汁後更有層次。
火鍋:最後下鍋吸湯底精華,飽滿又不爛。
酸辣炒冬粉:東南亞風味最對味,適合加點高麗菜、鮮菇。
素食炒冬粉:常見於自助餐,是全素者的好選擇。
冬粉雖然好吃,但想控制血糖或體重的朋友,建議搭配大量蔬菜與蛋白質食用,並注意控制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