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穀是西南地區常見的糧食作物,晒乾後可以有更多樣的烹飪方法。(2009年攝於川南地區)圖/出谷司馬
文/出谷司馬
前一次專欄介紹了西南當地的雜糧食物:蕎麥。做為稻米的替代品,蕎麥易熟耐旱的特性在西南地區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相較於蕎麥,玉米卻是當地更為重要且產量更豐的作物。
西南民族通常稱玉米為「包穀」,閩南地區則習慣稱為「番麥」,意指「番人(指外國人)的麥」,反映出包穀其實是一種外來作物。
根據研究,包穀原產於美洲,大約十六世紀時由西洋人帶入亞洲,並於明代傳入中國。由於包穀的適應性強、生長周期短、單位產量高,很快就在中國大陸南方尤其是山區廣泛種植。
與稻米相比,包穀每年大約農曆三月播種,九月即可收成,既不需大片水田,也可免去大量灌溉,非常適合多山地形、雨水集中卻不穩定的西南地區,因此逐漸成為比稻米更為普遍的作物,作為當地的主食來源,緩解了西南地區糧食不足的壓力。
此外,包穀具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對腸道、眼睛及心血管健康都很有益處,加上所含的澱粉與蛋白質,也讓包穀成為昂貴稻米的替代品。
為了便於保存,西南地區的居民會將包穀粒晒乾後磨成粗粉,以蒸煮方式料理,成為像米飯一樣的「包穀飯」。而為了讓包穀飯更加豐富,通常在煮食的時候,還會加上當地的大小麥、紅麥、紅豆,甚至是地瓜一類的薯類雜糧,使包穀飯成為一鍋種類豐富的雜糧飯。仔細想想,這不就是我們常見的十穀米之類的健康食品嗎?
除了包穀飯,包穀粉和水製成漿,再加入糖蒸或煎後就會變成「包穀粑粑」;除去穀粒的包穀梗,也會成所養牲畜的飼料,充分發揮了廢物再利用的精神。而每逢節慶、婚喪禮俗,或是寨子裡來了遠方親友,主人家也會端出包穀飯、包穀粑粑來招待賓客。
這些看似粗糙的雜糧,其實蘊含了豐富的營養價值,尤其在精緻農業不發達、食物取得不容易的年代,一碗熱騰騰的包穀飯,往往代表著一家人的溫飽與希望。
而今,隨著交通與經濟的發展,稻米早已普遍可得,但在許多西南民族的家庭中,包穀飯仍然保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每每進入他們的家屋,都會看到一掛又一掛正準備晒乾風乾的包穀。
西南民族食用包穀,不只因為它經濟實惠、營養豐富,更是一種在獨特氣候下「因地制宜」的選擇。近年來,隨著健康飲食風潮興起,雜糧飲食重新受到青睞,包穀也因此登上了養生食譜的舞台,甚至在城市中的餐廳與市集,都能看到以包穀為主角的創意料理。
從填飽肚子的救命糧,到成為現代人追求自然與健康的象徵,包穀的身影早已超越了農作物的範疇,成為西南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它不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連結土地、歷史與記憶的媒介,也是我們在講述西南雜糧文化時,一定得提到的在地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