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點滴】林口的蛻變 從茶園、磚廠到新市鎮崛起(上)

文/許峰源 |2025.10.22
112觀看次
字級
僅存的磚廠煙囪與新市鎮。圖/許峰源

文/許峰源

林口台地又名平(坪)頂台地,海拔約二四○~二六○公尺,位於台北盆地西側,北部瀕臨台灣海峽,東北部隔著淡水河與大屯火山群遙望,西部連接桃園台地,呈現不規則五邊形。林口台地覆蓋十餘公尺紅土層,下方是沉積礫石以及砂泥層,以行政區域劃分南北兩部,北部是新北市林口區,南部為桃園市龜山區。

台地因不易汲取水源,無法種植稻米,移墾開發時間較晚。清領時期,此地一片蔥蔥鬱鬱的樹林,林口因位在河谷通往台地的出入口,故名「樹林口」。隨著台灣對外開港通商,茶葉成為對外輸出的重要商品。林口台地紅土壤的地質特性,配合年均溫攝氏二一~二二度,年降雨量二○○○~二五○○公釐的氣候條件,適合茶樹生長,並以發酵的烏龍茶、包種茶為主,孕育高品質茶葉,造就茶園遍布的景象。

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派員觀察發現,林口幅員遼闊,離大稻埕商港亦不遠,故而鼓吹種植茶樹,並在當地設立「台灣總督府殖產局茶葉傳習所」(簡稱茶葉傳習所),招募茶農與農民傳授科學製茶技術,結業後分發到各茶區指導技術。讓林口一躍為全台茶葉人才養成中心,同時擴大台灣茶葉經營規模,與其他國家競爭。

林口因茶葉傳習所迎來繁榮景致,但傳習所在二戰爆發後停止招生,茶園徵闢為樹林口機場,廠房也被徵用,茶葉產量大減,遭飛機轟炸受創嚴重。戰爭結束後,政府派員接收茶葉傳習所,轉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茶葉傳習所」,儘速恢復茶園,並聘請講師講授茶葉種植技術。

一九五○年,配合農林處改組為農林廳,易名「台灣省農林廳茶葉傳習所」,林口被劃為全省示範茶區,提供全國各地仿效,創新茶葉產製技術。一九六八年,桃園楊梅設置台灣省茶葉改良場,茶葉傳習所改為「茶葉改良場林口分場」,持續推廣茶葉種植。

一九七○年代初期,林口茶葉產能達到巔峰,種植面積寬廣。然因國際市場競爭激烈,台灣茶葉價格低落,茶農生產不敷成本,難以提升種植意願。

除了茶葉種植,林口也曾遍布磚窯廠,緣起於一九六○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台北都會區大舉建築房舍,透天厝與四、五層樓公寓蔚為風潮,採用大量磚塊建造隔間,使得紅磚需求量大增。松山、內湖等地磚廠的製磚窯土陷入短缺,觀察林口紅土層雖非製作紅磚的最佳原料,但土地價格低廉,加上土層來源無虞,故而紛紛遷往林口,一根根高聳的煙囪成為此處新地標。

一九七○年代,林口磚造業進入鼎盛期,十餘家磚廠夜以繼日量產紅磚,據說每家磚廠每個月至少生產超過一百萬塊紅磚,數量十分可觀。然而由於競爭激烈,許多業者選擇在桃園龜山設磚廠,加上台灣建築工法改變,鋼筋和混凝土興起後,林口磚廠開始走下坡。

一九七○年代是林口茶葉產製與紅磚製造的鼎盛期,全球卻爆發了石油危機。為避免石油危機衝擊經濟發展,政府開始推動十大建設,其中與林口密切相關的,就是第一條南北高速公路。政府邀請美國帝力凱撒工程顧問公司前來勘查,初步擬定北部內湖至中壢段三條路線:第一條,從淡水沿西部海濱轉進至桃園台地;第二條,貫穿台北市經三重、新莊至桃園台地;第三條,從內湖經泰山、林口至桃園台地。

最終,政府考量沿線土地徵收費用多寡,同時為兼顧林口新市鎮的開發,以及強化十大建設的中正國際機場(今桃園國際機場)與公路交通網絡連結,拍板定案從內湖、林口至桃園路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