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鹿鳴呦呦(上)

文/陳牧雨 |2024.03.26
1041觀看次
字級
圖/陳牧雨〈楓江梅花鹿〉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遠古時代,人們以狩獵維生。當時鹿群繁盛,鹿肉成為人們的主要食物來源;鹿皮可作為睡墊,或供人們遮體避寒;鹿角則可用來作為武器。因此,鹿就成為常被人們捕獵的對象。鹿也成了人們的重要資產,人們獵獲愈多鹿,則愈有力量成為當地的統治者。

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而唐朝宰相魏徵在〈述懷〉詩中也提到:「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這裡的鹿,就成為帝位與政權的象徵。

同時由於鹿與「祿」諧音,因此在古代的中國,鹿也成了富裕與吉祥的象徵。

《宋書‧符瑞志》說:「鹿為純善祿獸。王者孝則白鹿見;王者明,惠及下,亦見。」大意是說「君王對上孝順且對下賢明,白鹿就會現身」,將白鹿視為祥獸;在古代傳說中,白鹿的壽命可長達一千五百歲,因此也代表著長壽昌盛的意涵。

鹿既吉祥且長壽,因此,在古代中國人的想像中,鹿就成為了神仙的坐騎。

比如傳說中的老壽星,又被稱為「南極真君」、「南極仙翁」、「長生大帝」、「玉清真王」等,為元始天王九子。因為他主壽,所以又叫「壽星」或「老人星」。他的坐騎理所當然就是長壽的白鹿。

同時,由於鹿是祥瑞的象徵,因此在古代鹿皮被拿來作為婚禮的聘物也就不足為奇了。

《通鑑外紀》載:「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設嫁娶,以儷皮為禮。」儷皮就是鹿皮。這也是後人稱夫妻為「伉儷」的由來。

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說:「鹿之一身皆益人,或煮或蒸或脯,同酒食之良。大抵鹿乃仙獸,純陽多壽之物,能通督脈,又食良草,故食其肉、角有益無損。」

然而鹿角太硬無法入食。還好鹿角每年會脫落後重新生長。人們便趁著剛長出的角尚未硬化,便鋸下食用,這就是所謂的「鹿茸」。鹿成了名貴的養生藥材。

宋代蘇軾《赤壁賦》中有句:「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鹿原本生活在山野之中,所以古人引「友麋鹿」作為退隱山林的象徵。

孟浩然是盛唐時期有名的大詩人。他有一首〈夜歸鹿門歌〉:



山寺鳴鐘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獨來去。



詩中提到的「龐公」,是東漢的著名隱士「龐德公」。他因拒絕作官,攜家進鹿門山「採藥不返」,從此使得鹿門山成為隱逸聖地。孟浩然本來隱居在峴山南園,後來決心追步龐德公的行跡,也在鹿門山建了一個住處。

這首詩,作者藉「夜歸鹿門山」的所見所感,抒發了清高隱逸的情懷。想來,既名為「鹿門」,必然是住處門口常見鹿跡的緣故吧?

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一詩中也提到鹿: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樹深見鹿」,一定是人跡罕見的山野。

王維也有〈鹿柴〉一詩: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鹿柴是王維在輞川(在今陝西省藍田縣西南)所建別業勝景之一。柴,通「寨」或「砦」,是指用樹木圍成的柵欄。因為「空山不見人」,因此以鹿為寨名,自可不言而喻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