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民俗台灣(20-10) 清代建築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24.04.26
164觀看次
字級
台南大南門內乾隆平台功碑 1930年,放置於台南大南門內的九座福康安紀功碑,使用滿漢兩種文字,基座為贔屭,又稱贔屭碑,為乾隆皇帝之賜碑,不僅是珍貴的歷史文物,也承載深刻的歷史記憶。 大清乾隆中期,台灣爆發林爽文民變,乾隆派欽差大臣陝甘總督福康安率軍來台平亂。結束為期一年三個月的民變後,乾隆皇帝撰寫五篇碑文,下令刻石立碑於台灣。乾隆御賜的十座石碑及基座,是以花崗岩在廈門雕製,再裝船運往台灣。五篇碑文中,前四篇以漢文及滿文各刻一碑,最後一篇將滿文與漢文合刻於一碑,一式兩座,共御製十座花崗岩石碑,以贔屭為座,乘船渡海運抵府城。上岸時,其中一座贔屭落海失蹤,主事官員仿製一座贔屭後,與御碑送到嘉義,其他九座贔屭碑則保存在府城。 此外,林爽文圍攻諸羅城,戰事慘烈。諸羅官兵因死守城門,獲皇帝賜改名為「嘉義」,因此,嘉義的地名具有濃厚的大清帝國的歷史意涵。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古意盎然的恆春城西門 1900年,恆春城西門內側、古意盎然。恆春舊稱琅,原屬鳳山縣管轄。羅發號事件與牡丹社事件後,1874年,沈葆楨來台處理海防與善後事宜,隨後台灣道夏獻綸、浙江候補道劉璈前往琅探查。後來沈葆楨上奏,認為可選定「車城南十五里之猴洞」為縣治,並交由劉璈處理築城事宜,又謹擬縣名為「恆春」。1875年恆春城動工,1879年建成。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北城所見考棚與明道書院 1900年,由台北城牆上向城內望去,右邊的建築群為考棚和明道書院。這張照片是站在台北城牆東北方往東南邊看過去,遠方是東門城樓。 考棚是科舉考場,考棚行署包括公署以及一間間連在一起的考棚,建築格式一如貢院,考生必須在棚裡考上幾天,十分辛苦。明道書院則相當於高等學校,與登瀛書院同為台北城內的兩所書院。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鳳山舊城鳳儀門 1930年,鳳山舊城鳳儀門(東門)。早在明鄭時期即對鳳山縣進行開發,大清初期建竹城,朱一貴事件後改建土城。道光年間,經過近百年的周折,又改建為磚石城,是繼彰化縣城之後台灣第二座磚石城。共有四座門:拱辰門(北門)、啟文門(南門)、鳳儀門(東門)與奠海門(西門)。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鳳山舊城拱辰門 1931年,鳳山舊城拱辰門(北門),鳳山縣舊城又稱左營舊城,原先是清代鳳山縣的縣治所在地,故稱為鳳山縣城。乾隆年間發生林爽文事件,南部首領莊大田攻破了鳳山城,後來官署移往埤頭街,並新蓋了一座城池。因此相對於「新城」,原本的縣城就被稱為「舊城」。道光年間,舊城由土城改為石城,成為彰化城之後,台灣第二座石城,共有四座城門。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恆春城內清代原貌 1908年,恆春城,城內民居建築仍是清代的原貌。恆春舊名琅,位於台灣的最南端,原來是排灣族琅十八社所在。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清朝欽差大臣沈葆楨在此築城。由於此地四季長春,改名恆春。日本殖民統治的前十年,城內只有少數新式建築如郵便局、測候所、廳舍等,其他仍是清代原貌。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民俗台灣1895-1945》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500元 有興趣的讀者請洽購新世語文化02-2368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古意盎然的恆春城西門

1900年,恆春城西門內側、古意盎然。恆春舊稱琅,原屬鳳山縣管轄。羅發號事件與牡丹社事件後,1874年,沈葆楨來台處理海防與善後事宜,隨後台灣道夏獻綸、浙江候補道劉璈前往琅探查。後來沈葆楨上奏,認為可選定「車城南十五里之猴洞」為縣治,並交由劉璈處理築城事宜,又謹擬縣名為「恆春」。1875年恆春城動工,1879年建成。



恆春城內清代原貌

1908年,恆春城,城內民居建築仍是清代的原貌。恆春舊名琅,位於台灣的最南端,原來是排灣族琅十八社所在。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清朝欽差大臣沈葆楨在此築城。由於此地四季長春,改名恆春。日本殖民統治的前十年,城內只有少數新式建築如郵便局、測候所、廳舍等,其他仍是清代原貌。



台北城所見考棚與明道書院

1900年,由台北城牆上向城內望去,右邊的建築群為考棚和明道書院。這張照片是站在台北城牆東北方往東南邊看過去,遠方是東門城樓。

考棚是科舉考場,考棚行署包括公署以及一間間連在一起的考棚,建築格式一如貢院,考生必須在棚裡考上幾天,十分辛苦。明道書院則相當於高等學校,與登瀛書院同為台北城內的兩所書院。



鳳山舊城鳳儀門

1930年,鳳山舊城鳳儀門(東門)。早在明鄭時期即對鳳山縣進行開發,大清初期建竹城,朱一貴事件後改建土城。道光年間,經過近百年的周折,又改建為磚石城,是繼彰化縣城之後台灣第二座磚石城。共有四座門:拱辰門(北門)、啟文門(南門)、鳳儀門(東門)與奠海門(西門)。



台南大南門內乾隆平台功碑

1930年,放置於台南大南門內的九座福康安紀功碑,使用滿漢兩種文字,基座為贔屭,又稱贔屭碑,為乾隆皇帝之賜碑,不僅是珍貴的歷史文物,也承載深刻的歷史記憶。

大清乾隆中期,台灣爆發林爽文民變,乾隆派欽差大臣陝甘總督福康安率軍來台平亂。結束為期一年三個月的民變後,乾隆皇帝撰寫五篇碑文,下令刻石立碑於台灣。乾隆御賜的十座石碑及基座,是以花崗岩在廈門雕製,再裝船運往台灣。五篇碑文中,前四篇以漢文及滿文各刻一碑,最後一篇將滿文與漢文合刻於一碑,一式兩座,共御製十座花崗岩石碑,以贔屭為座,乘船渡海運抵府城。上岸時,其中一座贔屭落海失蹤,主事官員仿製一座贔屭後,與御碑送到嘉義,其他九座贔屭碑則保存在府城。

此外,林爽文圍攻諸羅城,戰事慘烈。諸羅官兵因死守城門,獲皇帝賜改名為「嘉義」,因此,嘉義的地名具有濃厚的大清帝國的歷史意涵。



鳳山舊城拱辰門

1931年,鳳山舊城拱辰門(北門),鳳山縣舊城又稱左營舊城,原先是清代鳳山縣的縣治所在地,故稱為鳳山縣城。乾隆年間發生林爽文事件,南部首領莊大田攻破了鳳山城,後來官署移往埤頭街,並新蓋了一座城池。因此相對於「新城」,原本的縣城就被稱為「舊城」。道光年間,舊城由土城改為石城,成為彰化城之後,台灣第二座石城,共有四座城門。



《民俗台灣1895-1945》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500元

有興趣的讀者請洽購新世語文化02-2368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