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看世界】 一處斷崖二幢洋樓──1949年的故事

文╱王文靜 |2020.11.04
3014觀看次
字級
李森椪洋樓曾是國軍指揮所 圖╱王文靜
北山古洋樓曾是共軍指揮所 圖╱王文靜
全世界最壯觀的石蚵田 圖╱王文靜
古寧頭聚落的北山斷崖。圖╱王文靜

文╱王文靜

也許,你不知道,有二幢美麗洋樓叫「李森椪洋樓」與「北山古洋樓」。不知道,一九四九年發生在它們村子的故事。讓我來說說吧。

夕陽下,我來到石蚵海岸村落。退潮了,近四百年的石蚵田從海底緩緩露出,潮間帶是一樁樁矮石條,這是蚵仔的房子。隔海,不遠處是廈門海岸,矗立一幢幢高廈。前景與遠景,蚵仔的房子與人的房子,最獨特的對話。

走入村子,橘紅光影灑在一幢滿是滄桑的洋樓,突兀地存在,「如此漂亮,為何布滿密密彈孔?」

原來在一九四九年的十月,共軍趁黑自古寧頭海灘登陸,占據這幢洋樓作為指揮所。兩軍慘烈鏖戰,不可思議,失去大陸江山的國軍竟在金門小島逆轉勝。「解放軍將近四千人陣亡,超過五千人被俘」,《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一書描述。共軍殘兵最後被逼至北山斷崖。這是一片險峻的紅土斷崖,臨海有著奇特的貓公石地景,崖頂的木麻黃樹林、海岸線上成排的反登陸樁的現場曾是激烈對戰的歷史現場。古寧頭大捷後,韓戰爆發,美軍巡航台灣海峽,中共軍隊從此無法越雷池,確立兩岸分治。

如今,這座北山古洋樓又被稱為「共軍指揮所」。這座雙落閩南大厝,在左側增建洋樓。在菲律賓從事椰子生意致富的李金魚於一九二八年建起。誰想得到,這座洋樓豪宅,會頹圮於二十年後的一場戰役。我繞著古宅,端詳紅磚牆上的密密戰火烙印,說不出來的震撼。何能如此?猛烈的砲火竟然沒摧毀洋樓。

故事發生的一九四九年十月,有另一個主角,這是與「共軍指揮所」對峙的國軍臨時指揮所,二層樓高的李森椪洋樓。國軍進駐時,在洋樓二樓頂加建衛兵哨,成為戰時的制高點。無法倖免,這幢洋樓的背後也是密密彈孔。

李森椪是洋樓主人,這幢殖民風建築有著漂亮的英式騎樓,外牆上嵌著一幅幅中國水墨畫,中西混搭渾然天成。在洋樓最高的山牆上,匠師謬誤拼著主人發跡地呂宋島的英文。與北山古洋樓同樣的年代,李森椪遠渡菲律賓致富後,將披索換成銀洋後,請挑夫挑回金門,並聘泉州匠師興建這座洋樓。

彈孔依舊,但二幢洋樓的主人李金魚與李森椪已作古。兩位同姓李,同在菲律賓經商,這不是巧合。從唐朝開始在金門設立牧馬場後,千年以來,陸續移民多是同姓集居,一個聚落一個姓氏。古寧頭的北山聚落姓李,珠山聚落是薛姓,瓊林聚落是蔡氏大本營,有的聚落歷史已超過六百五十年,彼此仍緊密相依。一八六○年代後,中國門戶開放,許多金門人在國際貿易大時代渡海南洋,聚落同姓族人相互提攜,一個帶一個,古寧頭北山聚落主要去菲律賓。很多人死在海上,沒能抵達南洋,就算抵達也有很多人落魄異鄉,只有少數能致富。一旦發達,就匯款回家蓋洋樓。

這些蔚為獨特地景的洋樓,多興建在一九二○年代。與其說是百年前的豪宅,毋寧說是「榮譽紀念章」,這群被貧瘠土地逼出洋的男人用生命、用財富換得的紀念碑。見過世面的他們,把歐洲教堂的小天使、西班牙花磚帶回金門洋樓。豪宅雖然漂亮,但很多出資者終生沒回鄉住過,任其閒置。但,也值得了,因為最深層意義──光宗耀祖已然達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